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对比 车型对比

马斯克否认特斯拉在华做“间谍”,特斯拉马斯克回应小米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由来只见新人笑 2020落幕前 广州车展是谁的最后狂欢?2.取代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获Tier-1巨头再加码 产业迈入量产纪年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 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 财经 圈、 汽车 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

1.由来只见新人笑 2020落幕前 广州车展是谁的最后狂欢?

2.取代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获Tier-1巨头再加码 产业迈入量产纪年

马斯克否认特斯拉在华做“间谍”,特斯拉马斯克回应小米

——"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

随着3月30日小米集团的官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之后两天,至少有手机圈、 财经 圈、 汽车 圈,甚至包括消费电子圈,"四大板块"联动,刷屏小米造车。小米这些年积攒的人气可见一斑。

所以,我们对"小米凭什么造车?"的答案几言蔽之即可,仅作为后文铺垫所需。爆款新闻的价值,涨跌都同样快,大可不必为此流连忘返。

第一、有钱。

小米当期现金余额1080亿元。雷军说,"我们亏得起"。遵循计划,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

第二、有人。

小米目前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并且,基于智能电动车业务还将扩充5000人;

第三、有产业链。

小米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从小米手机到小米居家,再到小米笔记本等等,丰富的小米产品谱系,帮助小米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体系;

第四、有拥趸。

不久之前,小米在一个近2万人的米粉群体展开智能电动车立项调研,有超过92%的米粉支持小米造车;

第五、有朋友。

从2013年雷军拜访马斯克之后,雷军个人+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利用7年时间,先后投资了50家新能源 汽车 相关企业,如果算上芯片产业,粗略估算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由此,上述五点深度赋予了雷军"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

——"将押上人生所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造车而战"。

——这就是雷军关于造车最笃定的态度。

当然,雷军的这句话采用了当下互联网 科技 大亨们"撩拨"粉丝时的惯用话术,打打感情牌,无可厚非。

但,小米造车,成立全资公司,不合资,不融资,雷军亲任CEO,这倒是实打实地奔着"大力出奇迹"的方向去了。

小米要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这个问题,雷军目前没有明示。

但小米10多年来,用门类繁多的产品共性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当靠谱的答案: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不出所料,小米 汽车 仍然会沿着这个思路实现量产。更遑论,距离小米 汽车 上市之日尚有些时日。

届时,几近白热化的纯电车的续航之争已经逐渐冷却,"马太效应"让市场上80%以上的纯电车产品在工程深度上大致相当 ,留下来的,就是"智能化"的较量。

——这应该也是小米所期望的结果。

小米一定会把它所具备的 科技 品质成功注入 汽车 之中,成为其强大的产品基因。通过走量,通过软件盈利模式,反哺硬件的"微利"。于是,性价比极高的小米 汽车 ,还被辅以炫酷的玩法,一如当初全网疯抢的红米手机一样。如此,小米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怎么造车才最大可能性的保证成功?"才是摆在小米面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毕竟,之前小米不是一家专门 汽车 制造商。

谁来"替"小米造车?

估计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出来,首先招致"驳斥"的,就是这个"替"字。

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

自建工厂?

当然可以,特斯拉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新势力造车中威马也算是自建工厂。

且自建工厂的好处,显而易见。手握绝对的自主权,品控上相对可以更有把握。当然,对于造车成本的管控,也会更有力度。

但是,小米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自建工厂的选项大概率会暂时排除。

第一,"首期投资为10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看起来巨大。

但对于从零开始造车的小米而言,如果在考虑另行招募5000人研发团队所产生的费用,研发项目本身的费用,平台建设费用等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自建工厂的巨量投入,可能这100亿人民币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事实上,即便是蔚来找到了江淮代工,在2018年,蔚来也烧掉了240亿的现金储备。也就是寄希望于产品上市之后,销售符合预期,否则小米那100亿前期投资也不见得有多宽裕。

所以,初期预算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

第二,按照目前小米的规划,预计新车于2023年上市。

如果自建工厂成立,在不足3年的时间里,小米还需要搞定产销资质,从申请到审批,从审批到获得生产资质,从获得生产资质到进入工信部产品名录,从进入名录到获得销售资质,这中间是要花时间的,也无法预计那个环节会出状况。

所以,进度规划也与自建工厂的项目不符合。小米造车,就这样,被诸多力量牵扯着,必然走到了寻求代工的赛道上去。

事实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优势,蔚来、理想、小鹏为了产品快速达成上市目的的作业,小米还是可以抄一抄的。

最有可能找比亚迪代工?

之前,坊间传出长城代工小米造车的消息。但很快被双方否认。

事实上,长城代工的可能性极小。

长城手中的柠檬、坦克两大造车平台并非纯电平台,不能为小米所用。而长城的ME纯电平台+咖啡智能技术架构,倒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但是长城已经和宝马合作,合资公司光束 汽车 正在为纯电MINI的量产而努力。

更何况,长城还有氢能源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估计很难抽身顾及其他。

不是还有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吗?

这些国字号的队伍,除了运作机制上的限制之外,分别还有各自不能代工的原因。

长安的高端纯电平台还在研发中,自顾不暇,可以Pass;上汽在忙着R品牌的建设,更遑论上汽—阿里的智己 汽车 也需要占用大量资源,条件不允许;广汽埃安刚刚独立,正在"心高气傲"中,心不在此;北汽的条件倒是具备,只是小米会不会因为北汽的品控问题而被吓退呢?

所以,回头来看,似乎吉利和比亚迪最有可能。

吉利不仅手握SEA浩瀚智能架构,而且刚刚成立的极氪 汽车 ,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战略特性。双方各取所需,完全可以一拍即合。但阻断二者合作可能性的,可能恰好也是SEA架构。

作为全球智能造车的顶级架构,SEA的高智能化、拓展性、灵活性、成长性决定了当期内,其旗下产品的成本不可能低。所以,才有了首款产品极氪ZERO超过30万元以上的预计定价;所以,目前吉利品牌、几何品牌旗下的纯电暂时都还不能启用SEA架构。

反观目前小米产品的特性,"性价比"不都是始终需要保留的特点吗?小米造车与吉利SEA架构目前还不在一个频道上,只好暂时放过彼此。

更何况,百度已经与吉利接上茬儿了,小米再掺和一脚也不合适。

如此,比亚迪或许成为小米最终的选择。

比亚迪和小米很像,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建立了全产业链生态。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自研芯片、E平台、国际化设计团队,电控、电驱技术……都让小米欲罢不能。

还有,二者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9年,小米把"最佳战略合作奖"再一次颁给了比亚迪;

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谋求上市,并开启多轮融资,小米表现得相当积极,早早稳坐股东的位置;

甚至,就在小米造车官宣后的第二天,比亚迪官方以《全面合作,襄助小米生生不息》为题遥相呼应。

虽然内容说的都是小米手机的事,但在这个"过于巧合"的时间节点,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让人浮想联翩了。

更有意思的是,4月1日下午,比亚迪王传福由雷军陪同,造访小米北京 科技 园的照片在坊间流传,两位大佬是要把小米造车由比亚迪担纲的事情彻底坐实吗?

然而,必须要为上述泼一瓢冷水的是,事实上,比亚迪为小米代工造车的"故事"早在去年年底就随着小米造车的消息一起发酵,且有板有眼,连同车型、车名、价格和盘托出。

对此,2020年12月,比亚迪在其"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平台回应,目前比亚迪针对相关信息已依法取证,后续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声誉。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比亚迪内部人士也明确表示,对此事没听说、不知情。

对上述文字加以推敲,比亚迪的反应确实够强烈。

如果此事只是没有官宣,而被流传,比亚迪大可不必用"依法取证"这样严厉的词汇。看起来确实不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简单直接。

无论怎么看,小米要是选择代工模式的话,比亚迪都是最有可能的目标。

小米会选择"第三种"造车方式吗?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外媒消息,3月29日,丰田与特斯拉正在考虑共同开发小型SUV平台。丰田负责提供硬件平台,特斯拉则担纲电子控制平台和软件技术。

合作一旦达成,特斯拉可以降低小型电动SUV的开发成本和周期,丰田则在软件系统上获益,两家公司各取所长,实现互补。

小米是有条件效仿的。作为世界最年轻的500强 科技 企业,小米"强软件"的特性足以吸引任何一家以硬件见长的造车主机厂,这其中当然可以包括比亚迪,包括吉利,甚至长城等。

也就是说,在小米依然保持不合资、不融资的初心之上,采取以软技术换硬技术的方式造车,不需要建厂,不需要建硬件平台,从而赢得时间和金钱。

但,这又和比亚迪代工滴滴有本质区别,甚至和江淮代工蔚来也有明显区分。区分点就在于,小米在这个过程中,有深度参与,有共享资源——参与品控,参与设计,共享软件资源。

这种游离于自建工厂,寻求代工之外的第三种模式,合作不合资,独立不孤立,或将成为小米造车最终的答案。

写在最后

也许在不少人看来,有一个点始终被忽略。

——即,小米怎么卖车?渠道在哪里?这当是小米造车能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这应该是小米最不应该担心的问题。

当各大主机厂还在为产品圈层而烧脑时,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以1999价格圆梦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刚刚好,成长为小米 汽车 的用户;

当造车新势力在为销售渠道建设而砸钱铺路时,数年来,小米在全国各大城市布局的数码产品门店已经为小米 汽车 的销售网络建设,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未来,在各大商场里看到小米 汽车 的展厅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吗?或许,它们就在小米手机的旁边,甚至可以装在一起。

电动 汽车 的风口已经来了,更何况今天的小米不是一只猪,而是一头狮子,一头老虎,甚至还长着翅膀,无论怎么看,小米造成成功的概率都不低。

毕竟,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雷军这里!

由来只见新人笑 2020落幕前 广州车展是谁的最后狂欢?

特斯拉真会玩,一对KTV麦克风四位数,小米有品199直接拿下!

前不久,特斯拉在车内新增了KTV功能,并且顺势推出一对卖四位数的TeslaMic无线麦克风,为麦霸们提供了移动私人K歌包厢,做到随时随地,想唱就唱。

对此,不少网友评论:“还是特斯拉马斯克会玩,一个只能车载使用的麦克风都敢要价1199,有苹果内味儿”。事实上,车载KTV对于国产车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例如埃安的AIONSPlus不仅支持K歌功能,还带有5G抖拍、 游戏 等功能。

当然,如果大家真觉得车载KTV刚需,完全可以去了解一下小米有品众筹上的 唱吧小唱K歌宝C12, 毕竟这款产品无论在颜值还是实用性都要比TeslaMic强上不少。

在外观方面,唱吧小唱K歌宝C12采用了白色简约设计,无论是看着还是摸着,都挺舒服。麦克风自身同样小巧轻便,周末外出露营,别说是车上,就连放包包里都没啥负担。

在我看来,唱吧小唱K歌宝C12要比TeslaMic厉害的方面在于集麦克风、录音机、音箱为一体,不仅可以用作K歌,录歌,甚至还能播放音乐,堪比万元级的家庭K歌影院,真的是绝了!

只要将连接上车载系统、手机、电视等设备,唱吧小唱K歌宝C12就能作为一个扬声器,得益于5W的内置喇叭,它的音量很大,同时音质也蛮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唱吧小唱K歌宝C12自带一键消除原声功能,彻底解决了很多新歌找不到伴奏的烦恼。显示屏上放着歌手MV,一键就能将人声消去,真就有种去到KTV包厢嗨歌的氛围感。

小唱K歌宝C12主要由歌唱APP界的巨头唱吧开发,搭载了12亿大数据修音系统,修音自然不做作,毫不夸张得说,就是五音不全的人有了它都能唱出优美动人的歌声。

如果觉得这还不够,唱吧小唱K歌宝C12内置的九种专业级K歌音效绝对能让氛围感拉满。这当中包括原声、超级混响、民歌、通俗、唱将、卡通、怪兽等等,平时开会、户外露营时用上主持人音效,代入感极强~

唱吧小唱K歌宝C12的1500毫安大电池支持4个小时长续航,古巨基的《情歌王》都能哼上50次,你还怕它会中途没电?

目前,唱吧小唱K歌宝C12已经上线小米有品众筹,只需要199就能直接拿下,性价比可谓拉满,这下应该不会有人还执意选择TeslaMic无线麦克风了吧~

取代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获Tier-1巨头再加码 产业迈入量产纪年

前几天一辆?MODEL?3天窗被吹飞的新闻让特斯拉的质量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近日我们又得到新消息,特斯拉的NAND内存芯片出现老化问题,导致后视镜摄像头出现信号铃声和其它音频警报缺失。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发现,特斯拉至少有30%由于性能退化原因在信息系统上存在故障,这一问题主要是在2012年-2018年间生产的15.9万辆Model?S和Model?X车型上。

特斯拉质量暴雷不是新闻,软件老化却引人深思。

作为汽车智能化先行者的特斯拉,绝大多数功能都需要依靠芯片的运算来解决,现在突然曝出芯片出现老化的问题,这对于其的质量口碑和产品卖点都是巨大打击,不知道这次特斯拉又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手机、电脑用上三五年就会不可避免地因老化出现卡顿,这是每个现代人的基本常识。随着智能化车机逐步发展普及,驾驶员对其的依赖性也在逐步提高。数年后,因软硬件老化带来的车辆使用体验甚至安全性的退步,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在,车企方面届时能否针对老车其进行升级或翻新,值得我们关注。

在推出小鹏P7鹏翼门后,小鹏汽车股价持续上涨并超过百度,成为继阿里、腾讯、拼多多、美团、京东、小米、蔚来、贝壳、网易之后,中国前十大科技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几日,特斯拉的马斯克又盯上了小鹏汽车,并指责小鹏汽车“抄袭”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

不过,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个人微博公开放话:“看来昨天我们发布的包含激光雷达的小鹏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让西边的某人很不爽,连续用pigu发声。我想说的是,造谣早就证明是无法打败任何竞争对手的。

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此言一出,网友猜测其是在隔空回应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市场见真章。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小鹏汽车发展势头正劲,赴美上市后股价也持续攀升。资本市场之所以对其如此追捧,其核心竞争力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是关键一项。

当核心竞争力被特斯拉马斯克指控抄袭,从何小鹏公开喊话来看,其也对马斯克几次三番的讽刺颇为不满,谁能笑到最后,市场过招就完了。

11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其中指出不管企业是以OTA作为召回措施还是技术服务活动,都要履行备案的义务。

《通知》内容显示,生产者采用OTA方式消除汽车产品缺陷、实施召回的,应按照《条例》及《实施办法》要求,制定召回计划,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依法履行召回主体责任。如OTA方式未能有效消除缺陷或造成新的缺陷,生产者应当再次采取召回措施。

此外,消费者、零部件生产者、软件与系统或数据服务商等获知生产者采用OTA方式隐瞒车辆缺陷、规避召回责任的,可以直接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报告。

未雨绸缪落实责任,但仍需车企自觉配合。

总而言之,随着软件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对OTA技术的应用进行监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既然能远程升级,自然也能远程降级,避免OTA技术被车企滥用,或正是本次市场监管总局制定《通知》的初衷。而对此这一新政,业界普遍持支持态度。

但与此同时,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亦担心《通知》中的OTA新政执行难度较大,例如OTA升级较为频繁的情况下,部分小故障可能难以有效表明,而且程序升级实际上也很难评价定性,“主要还是需要企业自觉去配合”。

11月25日,华为内部社区披露了华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这份文件再次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挑战与机遇并存,ICT技术或将帮助华为释放更大能量。

虽然明确"不造车",但没人会否认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野心勃勃"。有华为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目前确实没有造车计划,可能想成为智能汽车的博世或英特尔这样的角色。

华为一直在ICT方面处于领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完善生态体系的建立,未来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可以发挥华为的优势。可以说,华为造的正是汽车中最难的部分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科创板日报》(编辑 郑远方), 智能驾驶产业软硬件升级持续升温。

2月18日,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几何伙伴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由博世旗下博原资本独家投资。

此前,几何伙伴天使轮和Pre-A轮募资中,ARM生态产业基金、矽力杰、耀途资本、新余逸何、经纬中国、小米产投、百度风投、普华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均现身。

公司主营业务为4D毫米波成像雷达——这正是智能驾驶硬件的一大升级方向。博原资本管理合伙人及CEO朱璘直言, 毫米波雷达是智能 汽车 的核心传感器之一,纵观全球毫米波雷达大厂们的产品迭代和技术路线,其升级演进方向便是4D成像雷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CES上,英特尔Mobileye CEO直言, 4D成像毫米波雷达是消费级自动驾驶车辆重要推动因素之一,而激光雷达不再是关键。

多方布局 4D成像雷达迈入量产纪年

一般来说,由于成本考量限制,传统毫米波雷达无法测高、角度分辨率低、过滤静态物体;因此其难以独立执行自动驾驶任务,长期在ADAS系统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较之下,4D成像雷达将功能测量从距离、速度、水平方位角,拓展到距离、方位、俯仰角和相对速度,针对性解决了传统毫米波雷达的性能短板。

当其与多目摄像头结合后,理论上完全无需任何激光雷达——这或许也是特斯拉马斯克坚持“激光雷达无用”的理由之一。 中金证券18日报告指出,在ADAS系统中这一技术有望将毫米波雷达地位由边缘托举向核心。

大陆集团此前率先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4D成像雷达产品ARS 540,博世、安波福、采埃孚等 汽车 Tier-1巨头相继完成布局;中国方面,去年华为推出高分辨4D成像雷达,上汽R ES33宣布搭载采埃孚4D成像雷达。

目前,这一赛道已正式进入大规模定点周期,明年起将迈入小规模前装导入阶段。高工智能 汽车 研究院预计,届时4D成像雷达搭载量将突破百万颗;2025年,国内市场L2+及以上新车搭载率有望突破50%。

搭载量快速攀升下,市场规模也将随之扩大。据中金公司上述报告预计,乐观情况下,2025年我国市场可达5.4亿美元,2022-2025年复合增速达88%。

同时,4D成像雷达还可在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多领域落地,拓展业务范围、增厚盈利空间。

文章标签: # 小米 # 汽车 # 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