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政策 汽车政策

特斯拉引咎辞职_特斯拉启动新一轮裁员

tamoadmin 2024-07-07 人已围观

简介1.易车早报:李斌表示蔚来明年销量超过雷克萨斯2.易车早报:今起北京暂缓“限行”/长安Lumin将涨价3.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4.2019盘点|2020年,裁员浪潮将如何袭击中国汽车界?5.“矛盾”的汽车业:一边大肆裁员,一边大喊难招人6.汽车业裁员风波7.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 这几年各大企业都开始了裁员浪潮,最近特斯拉也宣布要裁员了,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到了人

1.易车早报:李斌表示蔚来明年销量超过雷克萨斯

2.易车早报:今起北京暂缓“限行”/长安Lumin将涨价

3.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

4.2019盘点|2020年,裁员浪潮将如何袭击中国汽车界?

5.“矛盾”的汽车业:一边大肆裁员,一边大喊难招人

6.汽车业裁员风波

7.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

特斯拉引咎辞职_特斯拉启动新一轮裁员

这几年各大企业都开始了裁员浪潮,最近特斯拉也宣布要裁员了,可以说各行各业都开始进入到了人人自危的阶段,恐惧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炮灰。那么哪些人需要思考一下未来发展道路呢?根据我做人事的经验来看,公司裁员一般会优先裁掉这些人:

?1非核心技术/岗位人员

?一些位于重要管理层、能够参与公司决策的自不必说,作为核心技术人员也不必太担心,比如研发部门、掌握核心客户的销售部门等等。如果这些人都被裁掉了,那也不用太介怀,毕竟公司也快关门大吉了。

?比如我所在的公司今年也将会展开一轮较大的裁员,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扯皮阶段,很多部门都被整个砍掉,只留下几名技术过硬的员工。如果你所在的部门是边缘化部门、所做的工作可有可无,并不是不可替代,且不太受公司重视,这时候就要留个心眼了,要么赶紧提升自己,给自己“抬咖”,要么就要努力升职,这样才更加“安全”。

2绩效水平低的员工

?无论是资历尚浅的员工,还是“老油条”,如果业绩不好、工作效率低下 ,很容易成为最先裁掉的人。除非背景很硬,是老板安排进来体验生活的,不然还是努力卷吧。我所在的部门就有一个大哥,工作总是出错老板对他的容忍度出奇的高,平时也很懒散,就这样也没被裁掉,后来才知道这位大哥是老板的亲侄子。但是这样的情况只是特例,大多数常年吊车尾的都会被裁掉的。

3新项目组

对于一些承办创新项目的部门,也不要觉得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项目短期内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还好说。如果是一块“硬骨头”,属于“脑袋一热”的产物,高投入且收益未知,或者效果还挺好但是短期内无法变现,这样的项目会被认定为“鸡肋”,为了及时止损很可能会被果断放弃,再赶上公司裁员,很大概率这个部门都会被整个砍掉。

4一切想裁的人

即使你才华横溢,但是跟上司总是意见相左,或者是被上司认定为“过于耿直”、“不会拍马屁”,这样也很可能会被裁掉。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就没必要留恋了,公司氛围也完全不是一个蓬勃向上的企业该有的样子。

俗话说的“职场如战场 ”这句话其实非常有道理,以职场的复杂程度单独成为一门学问我都不会奇怪。虽然裁员会有赔付,但是赔付的钱根本也弥补不了失业带来的损失。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全感吧。

易车早报:李斌表示蔚来明年销量超过雷克萨斯

裁员潮汹涌而至,许多站在风口上的行业和企业都难逃厄运。最近几个月,一直被视为资本宠儿的自动驾驶行业,成为了新的灾区。

7月初,福特和大众投资的Argo AI宣布裁员150人,原因是为未来的增长计划做筹备;6月份,特斯拉位于加州的自动驾驶部门近200个岗位被裁撤,马斯克在邮件中宣布全公司裁员10%的决定;将时间再往前推一个月,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解雇近8%的员工,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激光雷达工程师团队……

在裁员潮背后,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高企、赛道过于拥挤以及商业化遥遥无期等深层次矛盾也愈发突出。而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带头瘦身,或许能给市场发出一个全新的信号:自动驾驶行业需要回归理性经营、告别烧钱增长,狂热的资本也应该冷静下来别再盲目鼓吹泡沫。

然而,节省成本不是自动驾驶企业最大的难题,赚钱才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是它们迈向盈利的最后一道坎。

7月7日,自动驾驶技术企业Argo AI宣布裁员,涉及约150名员工。官方发言人表示,Argo AI此次裁撤人手是为未来的增长计划做筹划,不得不“谨慎调整现有业务”。公开信息显示,Argo AI目前在全球拥有近2000名员工,本轮裁员比例并不算高。

公开信息显示,Argo AI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两位创始人Bryan Salesky和Peter Rander分别为谷歌自动驾驶项目硬件开发总监和Uber高级技术集团工程主管,拥有极强的技术背景和自动驾驶行业人脉。

而Argo AI专攻的虚拟驾驶员系统、传感器、软件、计算平台和高精地图等技术领域,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刚需,拥有极高的投资潜力。因此,从成立之初Argo AI就是资本的宠儿,福特和大众两大车企则是其坚定支持者。

2017年2月份,成立不到一年的Argo AI收获了福特的10亿美元注资,成为当时美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获得的最高单笔投资。2020年,大众强势入局,为Argo AI注入26亿美元资金。这轮注资之后,大众和福特分别拥有Argo AI 40%的股权及2个董事局席位,成为该公司幕后东家。

在巅峰时期,Argo AI的市场估值接近75亿美元,较完成首轮融资时翻了接近三倍。Bryan Salesky还在去年出席The Information的自动驾驶 汽车 峰会时透露,Argo AI有2022年上市的初步计划。彼时,Argo AI正在进行新一轮私募融资,前景看起来一片光明,谁能料到如今也陷入了裁员漩涡之中。

不过在价值研究所看来,Argo AI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并不让人意外—— 这不过是自动驾驶行业大环境恶化的缩影,最近陷入裁员泥淖的远不止Argo AI一家

上一个因裁员传闻遭到外界热议的,是新能源车老大特斯拉。6月份,报道称特斯拉计划裁撤位于加州圣马特奥的自动驾驶系统部门,涉及近200个岗位。

早在6月初,马斯克就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宣布了裁员10%并暂停全球招聘的决定,但没有人想到一直颇受重视的自动驾驶部门也会进入裁员名单。据外媒爆料,特斯拉自动驾驶部门被裁的员工主要负责系统数据标注工作,这是检验摄像头和传感器捕获效果的重要环节。

不过和核心研发团队相比,这部分员工的可替代性相对更强,不少车企也会选择将数据标注工作交给外包团队负责。因此,在成本压力下特斯拉首先对该团队开刀,也是常理之中。

相比之下,向激光雷达工程师等核心岗位动手的通用,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今年5月份,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也通过内部邮件宣布裁员消息,约8%的员工遭到解雇,人数约为140人。虽然Cruise声称为了保障被裁员工及公司的权益,不会公开具体裁员人数和涉及的岗位,但路透社还是扒出了不少内幕。

据悉,部分被裁的员工来自Cruise位于加州帕萨迪纳的工程师团队,该团队主要负责激光雷达的研发工作。众所周知,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也是识别周围环境、智能测距的基础,对一辆自动驾驶 汽车 来说必不可少。而如此重要的技术团队遭到裁撤,可见Cruise这一轮裁员有多“狠心”。

5月份的Cruise,6月份是特斯拉,7月份又轮到Argo AI,头部车企纷纷加入裁员大军,不禁令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未来增添了一丝担忧。对此,价值研究所就认为, 自动驾驶行业研发成本高企、赛道过于拥挤以及商业化遥遥无期等深层次矛盾,是裁员潮背后的根源。

连头部车企都难堪重压,成立时间尚短、资本实力并不雄厚的中腰部初创企业们,处境就更加艰难了。一场席卷自动驾驶行业的裁员潮,或许也是一次行业大洗牌和优胜劣汰的开始。

毫无疑问,自动驾驶仍然成为过去几年最热门的创业风口,诞生了大量初创企业和明星独角兽。

以国内市场为例。截止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拥有40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在榜单中名列前茅的独角兽的业务,大多集中于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芯片、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等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不俗的增长前景。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这份榜单并未包括各大巨头尚未分拆的自动驾驶业务,比如百度Apollo——而Apollo当前估值可是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将Apollo等加进榜单,国内的自动驾驶企业的估值规模可能比数据里展示的更加强大。

然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自动驾驶独角兽们,普遍逃不过烧钱、亏损的命运。

自动驾驶行业很烧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早在2012年,自动驾驶研发先驱谷歌就对外宣称,一辆L4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 的生产成本高达30万美元,是当时热销的特斯拉Model S起售价的6倍有余。

虽然随着产业链的日渐成熟以及关键技术的突破,生产、研发成本已经有效降低,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这一批新玩家能在市场上立足,靠的是资本的慷慨输血。

零壹智库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赛道股权融资总额超过700亿,红杉中国、高瓴资本、五源资本等大鳄,“蔚小理”和吉利、比亚迪为首的头部车企,还有腾讯、阿里、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 科技 巨头纷纷入局。

根据ICVCity研究院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共有46笔,中、美两国合计占据44笔,包揽整条赛道90%以上的融资,是名副其实的资本热土。

但资本的馈赠从来都是明码标价的: 拿了融资的独角兽们必须不断加速研发进程、扩大市场份额,以推高估值。随之而来的,则是人力成本和研发成本的飙升。

去年6月份,小米以高达数亿的股权+超高薪待遇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下场之后,自动驾驶优质工程师、研发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变得更加突出,抢人大战则导致市场薪资水平水涨船高。

翻看各大头部车企的官方招聘信息以及猎聘等第三方招聘网站可以发现,诸如车载系统研发工程师、计算加速平台研发工程师、自动驾驶架构师等热门职位,薪资水平都相当恐怖。其中,滴滴和美团为系统开发工程师提供了40K月薪和15薪的基础offer,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工程师岗位薪资普遍在20-40K之间。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自动驾驶这条赛道之所以变得如此狂热,独角兽一边亏损一边拼了命推高估值,和背后的资本有很大关系。但长期亏损经营,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不是好事,过去两年新消费、社区团购等赛道泡沫破裂,就是最好的证据。

过去一年,Drive.ai、Starsky Robotics等一大批烧钱严重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相继退出 历史 舞台。曾经的融资之王Zoox寻求卖身并聘请独立投行Qatalyst Partners物色潜在买家,更是给仍在苦苦支撑的同行们敲响了警钟。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巨头们带头收缩业务、转入理性经营模式,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转变的信号——它们正试图让狂热的资本冷静下来,不要再盲目投资、吹大泡沫。

事实上,一级融资市场的风向已经悄然生变,资本开始向头部企业聚集,或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及重塑竞争格局。

同样来自ICVCity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内自动驾驶赛道超40%的融资被地平线、Momenta和文远知行三家头部企业获得。在美国,Cruise、Waymo和Nuro共获得128.5亿美元融资,占全行融资总额的90%以上。其中,光是Cruise就在2021年完成了三轮融资。

如今,就连Cruise都在裁员瘦身,自动驾驶行业挤泡沫已是无可避免。 但节省成本不是Cruise们最大的难题,赚钱才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是它们迈向盈利的最后一道坎。

在自动驾驶技术最完善、 社会 接受度也最高的美国,商业化已经被不少头部车企提上日程表。

从Alphabet(谷歌母公司)分拆出来的自动驾驶企业Waymo过去两年就进行了多轮商业化 探索 ,包括在菲尼克斯推出无人驾驶打车服务以及对部分试点出行服务收取服务费,并开始着手制定定价模式。值得一提的是,Waymo也是全球第一个在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企业。

在国内,百度、滴滴、文远知行也先后开始商业化 探索 。其中,滴滴和AutoX先后在上海推出自动驾驶打车业务,小马智行则在多个城市上线Robotaxi服务。百度Apollo的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萝卜快跑也加紧跑马圈地,目前已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全面铺开。

然而,从目前的运营效果来看,Waymo们的收费业务依然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色彩,尚未具备全面推广的基础。

总的来说,合规化和场景化,是摆在自动驾驶企业面前的两道难题。

在合规化方面,无论国内国外,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都仍在不断修改、完善的阶段,距离监管全面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7月5日,深圳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 汽车 管理条例》,对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等环节提出了全面规范。这当中,对于L3等级智能 汽车 的事故责任划分规定表明有关部门对自动驾驶 汽车 上路仍然相当谨慎。

缺乏商业化场景,则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另一个痛点。

自动驾驶想在各个道路场景普及,就需要先完成足够的路测,收集大量测试数据。兰德智库曾统计过一个数据:在美国,一个拥有100辆路测 汽车 的自动驾驶团队,需要24小时不间断测试近百年,才能积累到场景化普及所需的170亿英里里程测试数据。

起步最早的Waymo,当前积累的测试里程不过2000万英里,距离兰德智库的标准相去甚远。如果说2000万英里和170亿英里之间的距离,就是自动驾驶行业和全面商业化之间的距离,那有多少企业能等到商业化那一天?相信答案不会太乐观。

都说2021年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但在现在看来,Robotaxi等商业模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价值研究所就认为, 考虑到现实条件,比起大规模普及及全面商业化的勃勃野心,落地于专属场景,或许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目前,自动驾驶主要在高速干线、末端配送、矿区等有限场景应用,在道路系统复杂、人流及车流量大的城市道路场景,还停留在试验阶段。上汽和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就重点开发放特定商用场景,前者和洋山港区推广 探索 智能驾驶重卡,后者则和Nuro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末端配送车。

自动驾驶商业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每往前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只希望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进步,能让处于困境中的自动驾驶企业们活下去。

马斯克在今年6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过自动驾驶对特斯拉的重要意义:

今年二季度,由于交付量环比大跌18%及再次出现大规模召回,特斯拉股价也从万亿美元的高位回落至如今的约7800亿美元。市值和股价的滑坡,给马斯克带来了沉重压力,自动驾驶则是他缓解压力的最后法宝。

除此之外,马斯克近期也再次强调,会在今年年底前让100万人加入FSD Beta测试项目,该测试结果将为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升级提供参考。

可以肯定的是,在特斯拉、大众等头部车企的严重,自动驾驶技术 汽车 行业最重要的风口,也是它们不可能舍弃的增长点。而当前的裁员、降速,更像是为未来积攒实力,厚积薄发。

特斯拉如此,通用、大众、福特们相信也会如此。围绕商业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难题,相信它们会尽快找到解决之道。

易车早报:今起北京暂缓“限行”/长安Lumin将涨价

2022年12月26日,易车编辑为您精选以下内容:

1、蔚来明年销量超过雷克萨斯

2、北京2022年最后一期摇号今日进行

3、长安科技公司正式成立

4、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

5、比亚迪高端仰望品牌将于1月5日发布

6、蔚来第三代换电站发布

7、奥迪2033年停止燃油车生产

8、特斯拉将进行新一轮裁员

9、蔚来EC7/全新ES8正式上市

10、东风本田第十一代思域HATCHBACK上市

头条:李斌表示蔚来明年销量超过雷克萨斯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日前表示,蔚来明年销量将超过雷克萨斯。目前情况看,在11月40万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中,蔚来的占比已经超过70%,而明年“油转电”的大趋势,依然势不可挡。

在2022年成都车展上,蔚来总裁秦力洪也曾表示,随着ET5的交付,ET5在一年内销量将超过宝马3系。

指标:北京2022年最后一期摇号今日进行

今日上午10时,将进行2022年北京最后一期摇号。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表示,截至2022年10月8日24时的小客车指标申请,经审核,家庭普通小客车指标申请共计659810个有效编码,个人普通小客车指标申请共计2582143个有效编码,单位普通小客车指标申请共计53538家。

本期将配置家庭和个人普通小客车指标共计14300个,家庭申请人与个人申请人同池摇号;配置单位普通小客车指标600个。指标配置工作结束1小时后,申请人可在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公布栏下载文件查看配置结果,也可通过拨打电话12580查询配置结果。

行业:长安科技公司正式成立

在日前举行的长安160周年系列活动上,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 朱华荣宣布:未来十年,长安将总投入2000亿打造长安汽车,同时,长安科技公司正式成立。

长安将以长安科技为中心,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构建超过10000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发超级整车智能平台,打造智能新体验,布局控制器等科技产业, 形成“用户共创、员工共赢、伙伴共建”的全新商业模式,实现千亿级的科技产业规模。

回顾: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

据新华社权威发布,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在有效稳定消费增长方面,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回顾:比亚迪高端仰望品牌将于1月5日发布

比亚迪官方发布了仰望品牌首款车型R1的预告图,并表示将于2023年1月5日发布,新车定位于新能源硬派越野SUV,据悉,R1售价或达到百万元以上。

最新的预告图展示的应该是车辆细节方面的设计,而从来看,新车应该会配备造型霸气的进气格栅,同时尾灯采用L型设计。此外,新车将采用非承载式车身,可应对包括陡坡、炮弹坑、A字坡等复杂或高难度的路况。

回顾:蔚来第三代换电站发布

NIO Day 2022活动上,蔚来第三代换电站正式发布。相比二代换电站,第三代换电站拥有21块电池组,具有更强的风险电池检测和冷却技术,并将于2023年3月开始部署。

蔚来第三代换电站采用全新的三工位协同作业机制,换电时间缩短20% 。电池仓位增加到21个,日服务次数可达408次,比二代站提升30% 。配备两颗激光雷达和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单站算力达到508TOPS。

回顾:奥迪2033年停止燃油车生产

这个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已经表示,将会从2026年起仅推出电动车,2029年起所有工厂生产零排放汽车,并于2033年起逐渐停止燃油车的生产。

根据目前掌握的消息,未来六年里,奥迪旗下的电动车生产将会在德国Neckarsulm工厂、墨西哥San José Chiapa工厂和匈牙利Gy?r工厂开始。同时,奥迪还表示仅会在需要额外产能的地方建造新工厂,位于中国的一汽奥迪长春PPE工厂将会在2024年底投产。

回顾:特斯拉将进行新一轮裁员

继今年6月,马斯克要求特斯拉高管“暂停所有招聘”,并裁员10%之后,特斯拉近日再次告知员工将暂停招聘,并证实2023年第一季度将进行新一轮裁员。

马斯克向不同的人给出了裁员的不同原因,包括他对经济“感觉非常糟糕”。尽管特斯拉的财务状况几乎每个季度都创新高,但该公司的股价全年都在下跌。而特斯拉多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也导致招聘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一轮又一轮裁员。

回顾:蔚来EC7/全新ES8售48.80万元起

在2022 NIO Day上,蔚来EC7正式发布并公布售价,若采用整车购买方案,售价区间为48.80-57.80万元。若采用BaaS电池租用方案,需41.80-45.00万元,电池月费为980元/1680元每月。即日起于蔚来App开放预订,预订金5000元并可抵扣1万元,新车将于2023年5月开启交付。

全新<a class="baikekeyl" href="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

2022年12月22日,易车编辑为您精选以下内容:

1、今起北京暂缓“尾号限行”

2、长安Lumin将涨价

3、奥迪2033年停止燃油车生产

4、特斯拉将进行新一轮裁员

5、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实现电芯量产

6、亿咖通科技登陆纳斯达克

7、孚能科技与江铃新能源开发钠电池系统

8、特斯拉需要推出Model 2拯救股价

9、凯迪拉克锐歌四驱高性能版上市

10、讴歌官方发布纯电SUV谍照

头条:今起北京暂缓“尾号限行”

北京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交通安全组宣布:为进一步配合“新十条”及本市细化防疫措施,便利市民群众就医出行等需求,统筹考虑全市社会交通运行情况,经市政府同意,自12月22日(星期四)起,暂缓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的交通管理措施(即尾号限行措施)。

后续,将结合疫情发展变化和道路交通情况,及时研判恢复尾号限行措施的日期,并提前一周予以通告明确。

调价:长安Lumin将涨价

长安新能源官方宣布,Lumin全系车型将于2023年1月1日迎来价格调整。其中155km清甜款、210km香甜款价格上涨1000元,301km蜜甜款上涨6000元。

LUMIN是一款小巧可爱的微型纯电车,目标群体是追求时尚、个性的年轻消费者。车身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3270mm/1700mm/1545mm,轴距1980mm。搭载了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并提供155km、210km和301km三种版本车型可供选择。

行业:奥迪2033年停止燃油车生产

这个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已经表示,将会从2026年起仅推出电动车,2029年起所有工厂生产零排放汽车,并于2033年起逐渐停止燃油车的生产。

根据目前掌握的消息,未来六年里,奥迪旗下的电动车生产将会在德国Neckarsulm工厂、墨西哥San José Chiapa工厂和匈牙利Gy?r工厂开始。同时,奥迪还表示仅会在需要额外产能的地方建造新工厂,位于中国的一汽奥迪长春PPE工厂将会在2024年底投产。

爆料:特斯拉将进行新一轮裁员

继今年6月,马斯克要求特斯拉高管“暂停所有招聘”,并裁员10%之后,特斯拉近日再次告知员工将暂停招聘,并证实2023年第一季度将进行新一轮裁员。

马斯克向不同的人给出了裁员的不同原因,包括他对经济“感觉非常糟糕”。尽管特斯拉的财务状况几乎每个季度都创新高,但该公司的股价全年都在下跌。而特斯拉多年来一直在快速增长,也导致招聘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一轮又一轮裁员。

新能源: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实现电芯量产

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实现锂离子电池电芯量产。宁德时代德国工厂首批电芯由G2厂房的第一条电芯产线顺利下仓。

目前,其余产线的安装调试正在全力进行,以顺利实现爬坡达产。这批电芯通过了宁德时代全球产品需通过的所有测试,意味着宁德时代已具备欧洲的本地生产及供货能力。

IPO:亿咖通科技登陆纳斯达克

亿咖通科技控股(ECARX)与公开上市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COVA Acquisition Corp.官宣此前公布的合并交易顺利完成。

合并后的公司将保留“亿咖通科技”的公司名称,其股票及认股权证于12月21日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开始交易,股票代码分别为“ECX”及“ECXWW”。

新能源:孚能科技与江铃新能源开发钠电池系统

孚能科技正式收到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江铃集团新能源”)“同意就EV3车型开展钠离子电池前期适配性预研工作”的通知。根据生产、销售计划,该应用钠离子产品车型将在2023年上市销售。

江铃集团新能源EV3车型即目前市场在售纯电动车“易至EV3—小雷达”,CLTC续航里程301km。以在售车型为基础开展适配性预研工作,标志着孚能科技钠电池系统基本性能达到车用标准,进入到性能指标量化及产业化准备阶段。

报告:特斯拉需要推出Model 2拯救股价

华尔街投资公司Evercore ISI发布的一份分析师报告将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目标股价从300美元下调至200美元。分析师表示,特斯拉需要推出低成本的Model 2电动汽车,以“让股票回到正轨”。

今年以来,特斯拉的股价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在继续抛售股票。分析师认为,只要特斯拉推出成本更低的Model 2电动汽车,就会吸引更多消费者。据传,Model 2的起价为2.5万美元。

新车:凯迪拉克锐歌四驱高性能版上市

凯迪拉克锐歌四驱高性能版正式上市,售价47.97万元,将于12月26日起陆续交付。作为高性能版本,新车在双电机的加持下,零百加速可达4.6秒。

新车将提供双外观套装,除了普通车型的光曜套装外,还新增运动套装。与此同时,锐歌还推出了IQ OS V1.1在线升级以及发光徽标和格栅升级的灯光控制模块。

新车:讴歌官方发布纯电SUV谍照

讴歌发布了ZDX纯电SUV的官方谍照,该车是此前发布的本田Prologue同平台产品,二者均基于通用旗下的奥特能纯电平台打造,车侧比例与雪佛兰开拓者EV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据悉,新车将于2023年正式亮相。

外观设计方面,全新讴歌ZDX纯电SUV将会采用最新的家族设计理念,预计会拥有与PRECISION EV概念车相似的前脸和尾部造型,包括细长的头尾灯和巨大的前格栅造型,不过对比谍照中测试车的车侧比例能看到,与雪佛兰开拓者EV非常相似。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上线!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云集,易车年度车型榜单新鲜出炉!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等你来看!

2019盘点|2020年,裁员浪潮将如何袭击中国汽车界?

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

 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4月份在推特上泄露的聊天记录显示,马斯克曾拒绝在慈善或气候变化倡议方面与盖茨合作,原因是后者试图从特斯拉股价下跌中获利。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

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1

 前世界首富和现世界首富之间近期摩擦不断。

 当地时间5月27日,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比尔·盖茨一边声称要帮助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一边以数十亿美元做空特斯拉。”对此,前世界首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日前采访中回应称:“做空特斯拉股票的人没有以任何方式拖累或伤害他。”

  盖茨回应

 盖茨日前在访谈中称,“特斯拉做得很棒。但我在气候变化上的投入比马斯克或其他任何人都多。”

 马斯克随后在上述采访的报道下回复了一声叹息。

 当地时间5月27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与盖茨有一些信任上的问题。”

 马斯克还表示,比尔·盖茨一开始做空特斯拉的仓位仅5亿美元,但随着特斯拉股价上升,比尔·盖茨现在需要15亿美元至20亿美元才能平仓。

 据媒体报道,去年比尔·盖茨在被问到是否做空特斯拉时,他表示不谈论其个人投资。

 除了被指持有空头头寸之外,比尔·盖茨抵制马斯克收购推特一事也引发关注。近日,比尔·盖茨向11家组织捐赠数亿美元,以抵制马斯克收购推特。这些组织向推特广告商发出签名信,称如果马斯克改变推特内容审核方式,就要抵制该平台。马斯克曾转发该报道并表示:“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举动!”

  特斯拉空头已获利546亿元

 2022年初以来,随着美国通胀飙升和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叠加俄乌等事件冲击,美股科技股遭受重挫。据数据,纳斯达克指数年初以来累计下跌超23%,特斯拉同期跌超33%。

 数据提供商Ortex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美股收盘,做空者今年以来从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上获得了6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70亿元)的已实现和未实现收益。

 其中,特斯拉的空头收益达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6亿元)。

  马斯克澄清特斯拉裁员的说法

 6月3日,一则关于特斯拉拟裁员10%并暂停全球招聘的消息令特斯拉股价大跌逾9%。

 6月 4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回答投资者问题时澄清了他之前对特斯拉裁员的立场。马斯克表示:“未来12个月特斯拉员工总人数仍将增加,但领取固定薪酬的员工数量将持平。”

 不过,对于上述澄清,有投资者认为是对特斯拉市场表现的一种“救火”行为。

 据悉,特斯拉曾在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年初启动过两轮裁员,裁员比例分别为7%和9%。此后,特斯拉经历了两年迅速增长,并且又重新开始人员扩张。根据特斯拉年度报告,2019年底至今,特斯拉员工数量翻了一倍。特斯拉大约10万名工人中约有39%是生产线员工。

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2

 6月5日消息,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他的确做空了特斯拉股票,但辩称并未伤害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4月份在推特上泄露的聊天记录显示,马斯克曾拒绝在慈善或气候变化倡议方面与盖茨合作,原因是后者试图从特斯拉股价下跌中获利。马斯克还表示,这与盖茨抗击气候变化的愿望相矛盾,他应该支持特斯拉的电动汽车继续向前发展。

 但在接受法国YouTube频道《雨果解密》(Hugo Decrypte)的采访中,盖茨为自己的行为做了辩护。他说,特斯拉并不缺乏资金,该公司完成了很多“出色的工作”。他还夸赞称,特斯拉的汽车非常棒。

 不过,盖茨表示,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投入的资金比马斯克或其他任何人都多得多。他解释称,汽车排放仅占16%,其他84%也需要尽快降低。尽管他承认马斯克已经“做得很好”。

 盖茨补充道:“有人做空特斯拉股票不会拖累他,也不会以任何方式伤害到他。”

 马斯克随后在报道盖茨此次采访的推文下以一声叹息回复:“哎!”

 5月末,马斯克在推特上与粉丝聊天时表示,盖茨的特斯拉空头押注可能已经急剧膨胀,该公司需要大约15亿至20亿美元来回补空头头寸。

 美国当地时间周五,特斯拉股价收跌于9.22%,报收于每股703.55美元。

比尔盖茨承认做空特斯拉,马斯克叹息3

 一个是前任世界首富,一个是现任世界首富,两人隔空互怼一定是一场大戏。

 前不久,马斯克就曾因为盖茨做空特斯拉股票的事情公开发声,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比尔·盖茨一边声称要帮助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一边以数十亿美元做空特斯拉。”

 对于这件事,盖茨在最新采访中回应称:“特斯拉做得很棒。我在气候变化上的'投入比马斯克或其他任何人都多。他做得很好,但做空股票的人没有以任何方式拖累他或伤害他。”

 马斯克随后在报道盖茨这一采访的推文下回复称:“哎!”。

 有意思的是,这并不是两位大佬的第一次公开摩擦了,从之前对待疫情的态度、对电动卡车的看法,甚至是对人工智能的观点,两者都有很大的分歧。

 但此前两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虽然很多时候意见相左,但明面上还算过得去,但自从马斯克宣布收购推特之后,两人的关系就不那么和谐了,甚至盖茨还组织基金会捐赠数亿美元来阻碍马斯克。

 盖茨对收购曾表示,尽管马斯克在特斯拉和SpaceX两家公司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经营社交媒体却并非他的强项。

 甚至还提到:“他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矛盾”的汽车业:一边大肆裁员,一边大喊难招人

编者按

2020年在寒冬中正缓步走来。在经历了去年补贴退坡、市场负增长后,今年市场向何处去正在成为最大的猜想。即日起,第一电动网推出2019年终盘点和2020年初展望系列,意在通过一系列关键词的梳理,对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系统性回眸和前瞻。

2019年深冬的某一天,中国某著名车企内,员工在办公室开始了日常吐槽,这一次的话题是公司的班车和停车场竟然都开始收费了。

“现在的车企都开始裁员了,我们不裁员,收点班车费怎么了,要什么自行车啊?!”不巧,这本是加深办公室友谊的时刻,不仅被老板参与了进来,还留下了这么一句颇具深意的话。

的确,回顾2019年的汽车行业,“裁员”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之一。只不过,过去一年的裁员主要发生在以BBA为首的全球顶级巨无霸车企中。

在2020年,它会在中国车企内部大规模上演吗?

裁员大潮来袭,全球巨头车企几无幸免

如果说世界汽车看欧洲,那么德国一定是欧洲汽车世界的中心。坐拥大众集团和BBA三强的德国,在此次裁员风波中,自然起着“表率”作用。

2019年3月,德国大众就率先宣布将裁减10%的管理人员,并且将在2023年前以退休的方式裁员7000名员工。

进入下半年,随着全球汽车市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BBA三强也不得不进行裁员瘦身。先是9月份,宝马集团宣布将在2022年之前裁员5000-6000人;12月份,戴姆勒和奥迪也步其后尘,均表示将进行大幅裁员,且人数均接近万名。

虽然具体裁员名单并未公布,但从目前已知的信息不难看出,“高层”是德国企业这一轮裁员中的重灾区,无论是大众还是奥迪都已经确认将精简公司的管理团队。而这也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在这长期渐进的裁员计划中,欧洲车企大多选择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相比于略显谨慎的欧洲,美国车企则体现出了更为直接的一面。作为新兴造车公司的代表,特斯拉对于市场的敏感度总是更高一些。2018年6月,马斯克便宣布针对其美国公司裁员9%。而仅仅7个月后,特斯拉便开启了第二轮大裁员,裁员人数达3000人,占员工总数的7%。

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漫长的缓冲期,特斯拉快刀斩乱麻地完成了两次瘦身。

激进裁员的不止有15岁的特斯拉,拥有111年历史的通用汽车也是如此。2018年11月,通用汽车宣布计划裁员14000人,并关闭全球7加工厂,其中包括北美的5家和另外地区的2家。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2月6日之前,通用就已完成4000名员工的裁员,而截至3月份,这个数字就已经增长到了8000人。

同样已过百岁的福特汽车,在裁员方面也异常果断。2019年5月,福特宣布将裁员全球范围内的7000个员工,其中包括2300个美国员工。对于这7000名员工,福特给出的最后期限是9月前。随后,6月,福特再次宣布将裁员欧洲地区的12000个员工,主要涉及小时工。而这一次它留给了这万名员工一年多的时间,裁员将于2020年底之前完成。

7个月,裁员近两万名员工,如此高效率的工作速度,这很美国。

不同于德国的谨慎与美国的迅速,日本车企的裁员方式更加“有的放矢”。2019年以来,日产共宣布了4次裁员计划,分别为1月,5月的两次和7月,人数为700人、600人、4800人和12500人,针对的地区则为美国、西班牙和全球。而从裁员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日产想甩掉的均为利用力较低的海外工厂,例如位于美国的密西西比工厂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工厂。

同样的,本田在2019年5月宣布,将裁员3500人,主要针对的也是其位于英国的工厂。

在经济的寒冬中,哪里不行裁哪里是日本企业奉行的原则。

裁员浪潮登陆中国,尾部自主车企和造车新势力是重灾区

既然是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的时代,当裁员大潮已经席卷全球车企之时,中国车企能够幸免吗?

在2019年,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中国车市似乎真的成为了一块仅存的高地。迄今为止,除了扩张过度的蔚来宣布要将其全球近10000名员工裁撤至7800人外,还没有企业透露出大幅裁员的迹象。

但2020年会怎样?针对这个问题,第一电动网访问了几位国内车企的相关负责人。

比亚迪汽车总经理助理杜国忠表示:“不会裁员,但会有正常的竞争考核机制,优胜劣汰。每个企业单位都有KPI考核。”虽然受补贴退坡的影响,比亚迪在2019年下半年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无论是携手丰田,还是接连向市场推出新车,都显示出比亚迪的内部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行。

广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肖勇对于2020年更是充满信心,“我们今年计划增长50%以上,所以还会增加人员。”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广汽旗下目前虽然只有Aion?S、Aion?LX和传祺GE3三款车型,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累计销量却实现连续5个月的逆势增长。这样堪称一枝独秀的成绩确实为其今年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与信心。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裁员肯定是会影响中国企业的,从销量和盈利数据上来看,只有个别中国企业微好于合资企业,绝大部分还是较差的,所以这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某大型车企的一位高管对第一电动分析道,“但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它也有它的一些特点。我们国内的几大国有企业,除了搞自主品牌之外,还有自身的合资品牌在给它输血。虽然已经进入后合资时代,但是它们家里应该还有余粮,所以可能会谨慎地采取裁员的措施吧。”同时,国企还肩负着特殊属性,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其中的首要就是稳就业。

在这股浪潮中,国企尚能扛住,但民营自主品牌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民营自主品牌可能会采取类似的措施,但是我不认为这个措施纯粹就是为了裁员。可能也是借着这个机会给自己瘦身,找准自身的方向和定位,把整个团队做一个调整。”该资深人士表示,“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个休整期。”

“所以就是要看裁员如何应用吧,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活下去而裁员,我认为可能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但如果为了使自己调整一下,能够状态更佳,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也持类似观点,他还进一步作出了这样的分析:“从大盘来看,2018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是2808.1万,2019年的数据过几天会出来,大概会在2600万左右。这么算下来,仅2019年,至少中国汽车市场至少有200万过剩的产能。那么,相应过剩的人员会不会在2020年被裁掉呢?据目前行情,2020年,中国汽车的总体销量如能跟2019年持平,就算不错了。”

不过,他认为裁员很难普遍发生,因为各车企发展情况都不一样。在头部的国有车企和头部民营车企,裁员很难发生。但在尾部的民营车企,如众泰、猎豹、海马等,裁员很可能会大规模发生。而在绝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中,裁员也都是大概率事件。

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

正如他所言,这场席卷全球的裁员不仅是不得已的,更是不可抗的。在经济下行和电气化大潮的双重压力下,车企一方面不得不大力裁员以控制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加快自身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

众所周知,汽车的电气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现实。

不妨先来看一组政策时间点。

2018年,希腊起草国家能源和气候方案,计划2030年希腊电动车比例达10%;

2050年,欧盟政府计划实现净零排放,而拥有众多欧洲汽车品牌工厂的丹麦,希望这个时间可以提前至2040年;

2019年11月15日,哥伦比亚政府发布法令规定,进口电动车关税税率降至0%,并取消进口配额限制,进口纯天然气动力车辆关税税率降至5%;

2019年11月底,斯洛伐克经济部正式公布,自12月17日起,斯洛伐克居民、企业、公共单位购买纯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时,均可向政府申请购车补贴。按照规定,补贴价格不得超过5万欧元,其中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上限分别为8000欧元和5000欧元;

除上述新生政策外,德国政府本定于2020年底结束的补贴政策,计划将延长至2025年底。政策规定,售价4万欧元以下的电动汽车补贴将提高50%,而售价低于6.5万欧元的则将提高25%,补贴数额由政府和车企各承担50%。

甚至连我们的非洲兄弟——坦桑尼亚,为了环境的优化,都开始对进口老旧二手车进行控制,由此足以看出,在环境的压力下,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

而经历了裁员,甩掉包袱后的特斯拉正以传统车企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快地发展着。2019年,特斯拉不仅以全球上半年销量15.8万辆的成绩,一举超过保时捷,更以近80.8万辆的销量反超比亚迪,成功登顶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

或许也正因为它的苦尽甘来,才使老牌车企们看到了来自新能源汽车背后更大的诱惑。因此,向着电动化转型,几乎是所有车企都绕不开的选择。而“腾笼换鸟”只是这场转型中动静最大的一步而已。

事实上,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浪潮中,留给这些老牌强者的市场还有很大。毕竟,除了特斯拉以外,现已布局电动产品的企业并没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例如,已经确定即将停产的宝马i3和i8,在2018年的总销量仅仅为5100辆。而即使是5100辆的年销量,同样也值得骄傲,毕竟比起外界都知道的宝马i3,很多车型甚至还处在消费者的盲区。

于是,为了能够提早占领市场,各个车企都纷纷宣布了电动汽车时间表。

通用汽车宣布,2023年前,将在全球推出20余款纯电动车型。其中中国作为重要市场,2020年前通用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汽车,2023年,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款;而到2025年,别克、雪弗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旗下的绝大多数车型在中国都将实现电气化。

大众集团也表示,将在2025年前推出80余款全新电动车型,其中包括50款纯电动车型及3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截至2030年,大众旗下的300余款车型均将推出至少一款电动车型。

2025年似乎是各个车企电动计划中的重要时间点。不仅是通用和大众集团,BBA也是不约而同相得将赛场相约在5年后。

奔驰表示2025年前将会推出10款EQ家族纯电动新车,且届时纯电动新车将会占品牌总销售的15%-25%;宝马方面则计划,到2025年将新增新能源车型25款,包括12款纯电动汽车,覆盖旗下所有品牌车型,同样预计销售占比将达到15%-25%;相比之下,奥迪的进程则更加迅速,到2025年,公司计划将推出30款电动车型,占总销量的40%。

而此前一直并未发力的丰田汽车也默契地将时间节点确定在了2025年。据丰田方公布的信息,公司将于2020年开始在中国引入纯电动车型,截至2025年,丰田将会在中国市场出售10款以上的纯电动产品,并实现全球电动化车型年销量550万辆。

从这一各个数字中不难猜想,或许2025年的中国,才是电动汽车赛道的开始。

之所以选在2025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会长苏晖认为,“5年期更靠谱”。他分析,“由于车市连续两年出现销量下滑,明年很可能继续下滑,因此到2025年这5年的时间,中国车市有可能由下滑转为过度,实现正增长。届时中国车市将进入平稳状态。”

2025同时也是很多车企在中国猛烈发力的一年,对于强大对手的涌入,苏晖认为届时中国车市的调整是巨大的,有可能会超过我们的预期。“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能源车企合资股比还要进一步放开,影响较大,对于中国车企来说需要一个缓冲期。”

同时他也预测,2025年时,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可能将达到800~1000万辆,市场也会更加活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业裁员风波

“裁员”二字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车企每位员工心中的梦魇。

的确,当我们听到连特斯拉都要全球裁员10%,很难不让人顿感 汽车 行业真的“凛冬”将至。

在特斯拉之前,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相继被爆出“人员优化”新闻,实际上也已烘托出了行业一片愁云惨雾的氛围。

一般来说,“裁员”是指裁掉特定的对企业不合适的人,这当中的原因不外乎就两个:一是是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二是企业业务需要进行调整这两种。

好比蔚来在2019年就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裁员。彼时蔚来 汽车 创始人李斌发内部邮件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将减少1200个工作岗位,目的是为了对公司运营效果进行优化及提升。

对于当下销量节节暴涨的造车新势力来说,即便它们当中目前能实现盈利的仍寥寥无几,但迫于资金压力而进行裁员的需求似乎还没有那么紧迫,毕竟他们手拿的现金流还十分充足;为此,他们裁员更多是出于人员结构调整的需求。

功夫 汽车 看到,不仅是特斯拉中国仍在持续招聘,并没有受到其全球裁员的影响,目前像理想、小鹏和蔚来旗下软件算法等研发岗位还在继续招聘,而且需求还不少。

一边在减,一边在增,在车企这场“人员优化”的调整中,到底折射的是怎样一幅新的“众生相”?到底面对未来愈发剧烈的竞争,车企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

(1)人员“优化”进行时,都是急速扩张惹的祸?

6月3日,因马斯克嘴中说出的一则“全球裁员10%,并暂停全球招聘”消息,让其单日股价急剧下跌超过 9%,市值蒸发了超过 700 亿美元。

虽然这已并不是第一次马斯克为其鲁莽的言论“买单”,但他随后还是紧急在推特上“救火”,称特斯拉整体员工数量将在未来一年有所增加,只是正式工数量将 “趋于平稳 ”。

事实上,在“裁员 ”消息出来前,马斯克已经开始使出各种手段“倒逼”员工离职。例如他要求所有保持远程办公状态的员工每周必须到岗 40 小时,否则就“离开特斯拉 ”。

那么,真的连特斯拉也撑不下去要裁员了吗?

据马斯克自己的说法,这次公司裁员集中在中层而非基层,并不适用任何实际生产 汽车 、电池组或安装太阳能产品的员工。同时他还表示,这将有助于特斯拉企业管理更加扁平化。

的确,对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的特斯拉来说,如果真的要“裁员”,向基层员工下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建厂、投产等工作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特斯拉全球的员工数量增长了近5万名,一直处于高速膨胀阶段。

为此,不难看出,过于快速的招人,也难免会留下一系列的“后遗症”,例如当中想必也不乏存在诸多“尸位素餐”的员工,从而影响特斯拉内部的工作效率。

同样类型的情况似乎还存在于像“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身上。

过去几年间,“蔚小理”的员工数量也出现了剧增。有统计显示,去年三家员工总数较上年增加了近1.8万人。

“近两三年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热度升温,企业扩招也是常理之中,只是最近行业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出,车企们也要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随之而来也就是一连串的人员架构调整了。”有业内人士对功夫 汽车 这样分析称。

功夫 汽车 看到,不仅仅是像特斯拉、“蔚小理”这样的车企对人员架构进行调整,实际上在传统车企内部也在不断上演。

拿比亚迪为例,2021年比亚迪的员工数量由2020年的22.4万人,增加至年底的近29万人。其中,生产人员的数量增长最为急剧,由近15万人增加到近22万人。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行政人员的数量出现大幅减少,由2020年的32750人,降至2021年的14264人,削减超过5成。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还有长安 汽车 。功夫 汽车 看到,2021年长安 汽车 在生产、销售以及技术等方面都加大了招人的力度,但在管理人员方面却缩减了447人,可见长安去年在人员架构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总体来看,目前被爆出的“裁员”新闻,实则多少有点言过其实。在行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企业主动做调整,远比被动更好。毕竟企业倒闭对 社会 的影响和冲击更大,而通过正常调整与人员优化,让企业能活下来,对大多数 汽车 从业者来说实则是个利好。

(2)裁员难,招合适的人更难

在本次被特斯拉进一步激化的“裁员恐慌”中,我们实则也看到了 汽车 行业“矛盾”的另一方面——招人似乎或多或少面临着不同的压力。

在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员”的同时,特斯拉实际上也并没有放缓在中国的招聘进度。

刚在5月份,特斯拉中国就启动新一轮的招聘计划,“热招职位”包括车辆软硬件设计工程、动力与能源工程以及车辆工程等100多个新招岗位。

换言之,不需要那么多中层管理人员的特斯拉,实则更希望由更多工程师来补上这些空缺。而“蔚小理”显然也是打着这样的“算盘”。

据他们目前在公开招聘平台放出的岗位来看,技术工种的占比一般高达50%以上,其中以小鹏 汽车 为例,放出1113个招聘岗位中,技术岗位为642个,占比约为58%。

然而,目前行业里拥有相关背景的技术人员,正面临着“供需失衡”的境地,有的企业甚至开出百万年薪来抢人。

据BOSS直聘一份统计显示,2021年,造车新势力给出的平均月薪为15367元,相比2020年同期上涨21.6%。特别是一些与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年薪甚至可高达百万元以上。

事实上,在 汽车 行业全面转型智能电动化发展之际,相关的智研人才根本不够用。因为车企招人时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局限在 汽车 圈内,他们甚至要跟谷歌、苹果、微软、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进行竞争。

“ 汽车 行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整体‘人才池’不足的问题。”威马 汽车 创始人沈晖在社交平台上指出。

“传统型IT背景人才对车辆的系统工程没有深入了解,而机械专业人才对于电子、传输等信息学科难以融通,更何况我们现在需要是这些知识深度融合的复合型需求。”魏牌CEO李瑞峰更是一语道出症结所在。

面对如今车企在招人时的痛点,行业也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与高速发展的新能源车企相匹配。

沈晖表示,目前 汽车 行业人才需求主要在智能美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领域,特别是数学人才缺口很大,100万都招不到好的数学大佬。

“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国内各大高校已经提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并立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搭建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平台。”李瑞峰表示。

在功夫 汽车 看来,除了吸引人才之外,车企如何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也是需要攻克的一大课题。这当中就涉及到车企内部从人员架构到管理机制,甚至再到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改变。

目前,我们看到像吉利、长城等中国品牌都已纷纷从内部机制上进行改革,试图变得更加“互联网思维”,自内而外全面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让合适的人才更能发挥其所用。

(3)功夫拍案

最近 汽车 行业“裁员”新闻频出,背后实则是行业新一轮调整下出现的“负面现象”。

事实上,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人员优化”,也是在变相说明之前招的人太多,这或许是企业高速发展必须承受之痛。如今趁着行业窗口期进行调整也无可厚非。

不过,在这轮人员调整,我们窥见 汽车 行业对未来人才的高涨需求之际,也看到了 汽车 行业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必须是复合型、战略型、创新型人才。

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

汽车行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特斯拉、拜腾、蔚来等新型车企身上。对传统车企而言,市场越来越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去年起,频频传出的是其裁员,甚至是关闭工厂的消息。

大众汽车

去年3月,大众汽车宣布,计划2023年底前向数字化项目投资至多40亿美元,以实现管理和生产的数字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将在德国裁减至多4000个普通和行政职位(非制造岗位),低于此前的预期,并在未来四年至少增加2000个IT职位。

戴姆勒集团

戴姆勒正加强成本削减措施,计划将裁员人数由原先的1万人增加到1.5万人,并将减少对非核心业务的亏损项目的投资。甚至或将在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裁掉4%的在华员工,其中包括北京奔驰近百位外籍专家。

宝马集团

宝马计划到2022年底裁员5000-6000名员工,被裁撤的员工主要来自德国慕尼黑总部,这是宝马正在进行的成本节约的一部分。对此,他们的回应是:我们正在利用人员损耗来使公司更加关注未来并提高效率。

奥迪汽车

据最新消息,奥迪宣布在2025年前裁员95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0%。这一轮削减计划主要在德国进行,同时还将精简该公司在德国的两家核心工厂。

沃尔沃汽车

去年裁员近千人,主要集中在工程和IT顾问,未遭裁员的顾问也被降低了时薪。这已不是沃尔沃第一次裁员,其在2012-2017年间,几乎每年都会裁员或有裁员新闻。

捷豹路虎集团

日前,捷豹路虎宣布将在其位于英国的Halewood工厂裁员约500人,这一数量约占员工总数的10%。他们正在推进一份最新的转型计划,旨在通过优化人员结构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PSA

PSA(标致雪铁龙集团)的裁员风波已刮到国内,有消息称他们已经与东风汽车达成一致,将关闭武汉的一工厂、出售二工厂,并裁员4000人。

FCA

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近日宣布,将在美国密歇根州五家工厂投资45亿美元,以生产Jeep新车型。而与此同时他们也表示,将在其生产切诺基的伊利诺伊州装配厂裁员1371人。

通用汽车

在日益全球化的汽车行业,通用却变成了一个更聚焦于本土市场的汽车公司。当前,他们正试图通过大规模重组来改善这种情况。据报道,通用汽车在2019年裁掉了14000名员工,并关闭了7家工厂。

福特汽车

福特汽车表示,将于今年底前在欧洲裁员12000人,以努力使公司业务扭亏为盈。而且将停止俄罗斯三家工厂的生产、关闭法国和威尔士的一家工厂,并削减西班牙瓦伦西亚和德国萨尔路易斯工厂的生产班次。

本田汽车

日本已被证实将在2021年关闭在英国温斯顿的工厂,届时也会裁撤3500个工作岗位。目前,宝马有接手该厂的兴趣。

日产汽车

要知道20年前戈恩便是靠成本缩减计划将在死亡边缘的日产拉了回来。如今有消息指出,在2023年3月前,日子又开始不好过的日产汽车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1.25万人的裁员计划,解雇员工占日产总员工的10%。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

 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相关招聘数据显示,对于选择继续留在电动汽车行业的特斯拉前员工来说,他们直接与老东家展开竞争。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

 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1

 据外媒报道,Punks & Pinstripes网站追踪了过去90天内离开特斯拉的450多名员工在领英上的数据。数据显示,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招聘了几十名特斯拉前员工。

 许多特斯拉前员工跳槽到其他电动车企工作。领英的数据显示,90名特斯拉前员工加入了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和Lucid Motors。与此同时,只有八名员工跳槽到更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还有一些员工加入了业内初创公司,如电动汽车电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和亚马逊支持的自动驾驶公司Zoox。

 超过100名特斯拉前员工加盟了亚马逊和苹果。据悉,苹果曾聘用了特斯拉的顶尖人才。去年,苹果挖走了特斯拉前自动驾驶软件主管Christopher Moore。

 此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整体裁减3.5%的员工。有报道称,在马斯克宣布几天内,特斯拉的裁员就开始了。马斯克在做出此决定前曾透露,他预感美国经济“十分不妙”。

 顶尖科技公司的招聘人员对特斯拉的人才似乎非常感兴趣。在马斯克告诉员工要么返回办公室上班,要么离职后,特斯拉一些员工可能想离开这家公司。

 随后,亚马逊和微软的招聘人员给这些有离职意向的特斯拉员工打了电话。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AWS)的招聘主管Zafar Choudhury甚至在领英上写道,“如果火星皇帝(指马斯克)不想要你,我欢迎你加入#AWS。”

 科技公司急于挖走特斯拉的员工不足为奇。特斯拉对员工的要求很高,马斯克一直追求崇高和卓越的目标。他曾说过,他更看重求职者拥有的第一手经验和实际测试经验,而不是学位。

 不过,专家表示,马斯克要求员工重返办公室的最后通牒可能会造成特斯拉人才外流。自马斯克发出最后通牒以来,特斯拉员工被一系列变化震撼。

 有外媒报道称,上周,由于马斯克要求员工每周在办公室办公40个小时,特斯拉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员工费力地寻找办公桌和停车位。与此同时,在过去一个月里,至少16天没有回到办公室的员工收到了一封自动发送的邮件,监控他们在办公室“签到”的频率。

 不过,特斯拉并不是唯一一家裁员的科技公司。7月7日,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Meta计划缩减招聘规模。6月初,虚拟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表示,该平台将裁员18%。

 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2

 最近,特斯拉又解雇了大约200名员工,他们负责开发特斯拉Model 3等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其中不少被裁的特斯拉员工去了电动汽车领域的其他公司。

 今年6月初,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特斯拉需要裁掉10%的受薪员工。这些被裁员工无疑仍然需要工作。当一个人的简历中充斥着先进电动汽车制造商的高端软件编程经验时,往往会成为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眼中的香饽饽。

 相关招聘数据显示,虽然大部分特斯拉前员工都离开了汽车行业。但对于选择继续留在电动汽车行业的特斯拉前员工来说,他们直接与老东家展开竞争。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在过去90天的时间里,共有457名员工离开特斯拉。其中,有90名入职Lucid和Rivian等电动汽车创企,剩余人员则去了福特或通用等传统汽车制造商。

 这意味着,从特斯拉离职的员工中,有21%的人在为竞争对手工作。如今,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面临的竞争愈演愈烈。福特的BlueCruise软件和Autopilot一样好,而Mach E开始逐步成为Model Y的可靠替代品。Rivian虽然在销量上苦苦挣扎,但可以说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汽车的续航里程则远超过Model S。

 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苹果也在研发电动汽车。在特斯拉努力捍卫其市场主导地位的同时,其他品牌也在加紧步伐,准备从中分得一杯羹。

 特斯拉希望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坚称赛博电动皮卡和新款电动跑车即将上市,Semi电动卡车随时会上路,还准备推出全新的'全功能超级充电站。这一切都表明特斯拉正在实现多元化,并努力兑现其承诺。但特斯拉能否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做到这一点,则完全是另一个问题。

 特斯拉离职员工被各大型科技公司招揽3

 据报道,特斯拉最近解雇了大约200名员工,他们负责研究特斯拉Model 3和其他车型所使用的Autopilot系统。据悉,离职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加入特斯拉竞争对手工作。

 今年6月初,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特斯拉需要削减10%的员工。本轮裁员是一个更大的下降趋势的一部分。特斯拉的股票自2022年4月以来已经开始不断走低。

 招聘网站显示,绝大部分前特斯拉员工最终都离开了汽车行业。但是还有一些人留在行业中,并加入特斯拉竞争对手,这是该公司需要担心的事情。截至目前,据粗略统计,在过去90天里,共有457名员工离开特斯拉。其中,98人去了Lucid、Rivian或福特/通用等车企,其中90名员工直接去了Rivian和Lucid这两家特斯拉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这意味着,特斯拉离职员工中,有21%的人现在为竞争对手工作。竞争者正在迎头赶上。福特的BlueCruise软件与特斯拉的Autopilot相比也不容小觑,而Mach E也是一个可靠的Model Y车型的替代品。

 Rivian虽然在销售量上表现不佳,但依然可以说是当下最受人关注的汽车制造商之一。Lucid拥有令人惊叹的续航数字,该公司的Lucid Air车型也是当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端电动汽车,给特斯拉许久未更新的Model S带来了巨大挑战。

 特斯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以自己的产品来应对竞争。他们坚称Cybertruck即将到来,Roadster应该也是如此,Semi半挂点电动卡车也随时都会上路。这些新车型,再加上其超级充电网络,显示出特斯拉正在进行多元化发展,并努力兑现其承诺。然而,他们是否能在保持吸引人才加入的同时,也能保持人才留在本公司,却完全是另一个问题。

文章标签: # 特斯拉 # 裁员 # 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