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政策 汽车政策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作者简介_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

tamoadmin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1.abs的发展历史2.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化学原理3.安全气囊:汽车安全的新的防护措施4.学汽车修理需要哪些书?5.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简介题记对于车主来说,安全气囊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汽车安全配置,这种高科技的辅助安全装置,能在严重交通事故中大概率挽救驾乘人员的生命。也许读者朋友们并不知道,相对于汽车的发明,安全气囊被真正广泛装备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上世纪50年代一项大胆的发明专利,在彼时似乎毫无实用价

1.abs的发展历史

2.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化学原理

3.安全气囊:汽车安全的新的防护措施

4.学汽车修理需要哪些书?

5.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简介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作者简介_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史

题记

对于车主来说,安全气囊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汽车安全配置,这种高科技的辅助安全装置,能在严重交通事故中大概率挽救驾乘人员的生命。

也许读者朋友们并不知道,相对于汽车的发明,安全气囊被真正广泛装备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上世纪50年代一项大胆的发明专利,在彼时似乎毫无实用价值。但在进入21世纪后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之上。

正是由于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的配合使用,在严重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致死的可能性降低了67%,每年有数十万驾乘人员的生命得以挽救。

安全气囊在其未被完全证实可靠、实用的几十年间,在不断的研发演变过程中,逐渐渗透了大量跨学科的科技成果,使之成为汽车上科技含量相当高的软硬件系统。

为什么笔者认为安全气囊系统结构复杂、设计精巧、高科技含量高呢?

答案就在此篇图文中,本期为大家带来安全气囊基本原理的分析。与往期类似,我们会通过形象直观,同时结合实际的解析方法,帮助大家全面透彻地了解其工作原理。

为避免技术内容过于繁杂,导致读者朋友们阅读疲劳,无法全都理解,笔者将剥离与安全气囊系统密切相关的安全带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以后笔者可以再做专题图文解析。

什么是安全气囊系统

我们常说的的安全气囊(Airbag),其实拥有一个难以理解的专业称谓:

辅助约束系统(SRS,Supplemental?Restraint?System)。

事实上,安全气囊只是安全气囊系统中的组件之一。在统一这个命名以前,各厂家还赋予过它不同的专业描述,例如:气垫约束系统(ACRS)、辅助充气约束(SIR)。

不过,它们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汽车安全装备。

本文将采用大家熟知的“安全气囊系统”来代替其正式名称“辅助约束系统”。

安全气囊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配合安全带系统,对车辆撞击后的乘客身体进行约束与缓冲,从而保护其人身安全。

其工作原理也非常简单,可以这样形象地进行描述:当汽车发生较严重碰撞或翻覆事故时,安全气囊系统会被迅速激活,“吹”出软质具有缓冲功能的大“气袋”,配合安全带的约束功能,防止驾乘人员与车内物体发生致命碰撞。

根据功能的不同,安全气囊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被配置于车内与车外各个关键位置,高档汽车装备多达10个以上安全气囊也并不令人惊讶。

分类多样保安全

安全气囊的类型

读者朋友们最熟悉的,恐怕是方向盘上的前排安全气囊,但其实气囊类产品根据功能的而不同,可细分为多种类型,本节将为大家全面进行分类,并逐一解析其特点。

1.前排安全气囊

前排安全气囊位于汽车方向盘、仪表台处,用以在车辆严重碰撞时,保护驾驶者与副驾驶乘客,其保护功能主要针对来自前方的强烈冲击,这类气囊并不为乘员提供侧方与后方的保护。

由于车辆正前方发生碰撞的概率最大,因此前排安全气囊在绝大多数国家属于汽车强制装备的配置!

您会在我们后文模拟视图中看到其特点:由于前排安全气囊工作时间非常短,展开后又迅速排气,如果车辆随后遭遇二次碰撞,此时气囊将不起任何保护作用。

前排安全气囊又可细分为:?驾驶座安全气囊(DAB)与副驾驶座安全气囊(PAB)。

2.侧面安全气囊(SAB)

侧面安全气囊一般位于车侧座椅或车门内,当车辆遭受较强的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迅速弹出,并在车门与座椅之间狭小空间膨胀展开,这类气囊维持充气状态的时间稍长。

其主要功能是:为该侧乘客提供头部或躯干的保护,防止其碰撞车内物体受伤。

侧面安全气囊在功能上也各有侧重点:

有的气囊偏重于乘客胸部、躯干的侧面保护,而有的气囊则偏重于乘客头部侧面保护,另一部分气囊兼具前两者的功能。

部分设计精巧的侧面气囊组件,还能根据人体侧面不同部位的生理特点,提供软硬度不同的缓冲。

对乘客相对柔软的盆腔、下腹部位,气囊提供较为轻柔的缓冲,而对于有肋骨保护的胸部,气囊提供的缓冲则较为厚重!

◥安全气囊分类

3.侧帘安全气囊(CAB)

侧帘安全气囊一般配置于车门上方内饰板内,因展开后外形呈细管状且可覆盖整个车窗,形似窗帘而得名。

它不仅会对碰撞会作出反应,部分产品对车辆倾覆也能非常敏锐地感知,当以上两种情况发生时,侧帘安全气囊会从上至下迅速膨胀展开,重点保护乘客头部。

在各种侧碰与翻车事故中,侧帘安全气囊可以降低乘客45%的脑部重伤死亡率。

与前排安全气囊相比,此种类型的气囊不但保持充气状态时间较长,而且保护覆盖面亦较大,部分车型甚至可以提供多达三排乘客的侧方位保护!

侧帘式安全气囊与上文的侧面安全气囊通常搭配使用。

(以下类型气囊一般装备于中高端车型)

4.膝部安全气囊(KAB)

随着用户对安全气囊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驾乘者提供更全面保护的产品开始逐渐装备汽车。

工程师对长期的碰撞测试与交通事故案例进行统计时发现,前排安全气囊虽然能良好地保护乘员的躯干与头部,但严重的碰撞,几乎都会导致受害人膝部遭受严重损伤!

膝部安全气囊一般部署于前排仪表台处,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车辆前部严重变形时,溃塌的仪表台严重挤伤乘员膝部。

5.中央安全气囊

中央安全气囊可在车内中间位置膨胀展开,其作用是防止乘客之间因猛烈碰撞相互进行撞击。

6.安全带气囊

安全带气囊配置于安全带上,主要功能是当其激活展开后,可扩大与乘客身体的接触面积,缓冲安全带收紧后产生的巨大拉力,避免乘客被安全带严重勒伤。

7.行人安全气囊

行人安全气囊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安全气囊类产品,也仅有高档豪华车型才会装备,它并不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其主要功能是当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时,减少后者的身体伤害。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构件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三大组成构件,分别为:安全气囊控制单元、传感器、安全气囊模块。

简要了解本节基本知识,有助于读者朋友们轻松阅读后文即将呈现的模拟演示内容。

1.安全气囊控制单元(ACU)

◥气囊电脑实物

安全气囊控制单元(ACU)俗称气囊电脑,是由计算机处理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模块构成,是整个安全气囊系统的核心控制组件。

这个“大脑”的软件编程算法,会根据相关传感器传送的信息,进行逻辑判断,最终决定气囊是否触发。

另外,气囊电脑还为系统提供备用电源服务,对整个系统进行随时自我诊断,当系统内部出现故障时,故障详细信息也将被之记录,并通过故障灯警示使用者。

当然,气囊电脑也负责向其它车载系统发送相关数据。

2.传感器

安全气囊系统内各种不同功能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是气囊控制电脑决策时必须依赖的重要基础数据。

根据功能的不同,各种传感器被部署到汽车的不同位置,为尽量确保气囊不会错误弹出,气囊电脑逻辑程序不会因为单一传感器传输的碰撞信息,而触发气囊弹出!

以下列出主流安全气囊系统必须拥有的数种传感器(高级安全气囊系统使用的传感器更多,笔者将在以后为大家专题解析):

尽管新旧款传感器实现功能的方式略有不同,但所有传感器的共同工作目标,毫无例外是将侦测到的车辆物理运动特征转换成电信号,迅速传送给气囊控制电脑。

◥安全气囊系统ACU与传感器

①外部碰撞传感器

外部碰撞传感器作为最直接的碰撞感应组件,被配置在车辆前后以及车侧的关键轮廓位置。

②加速度传感器

该传感器一般配置于车内,通过测量内部小质量块因惯性位移的情况,将其运动特征转换成电信号,用以检测加速度的变化。

例如:正面碰撞将会引起快速减速,而侧面碰撞则会引起快速加速。

③陀螺仪传感器

陀螺仪传感器通过测量因振动而引起的方向变化(如:车辆失控旋转),将运动特征转换成电信号,输出至气囊电脑。

装备该传感器的车辆发生翻转时,该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共同信号,将被气囊电脑定义为翻车事故已发生,此时侧帘式安全气囊将展开,以保护车内驾乘人员。

④座位占用传感器

早期的安全气囊系统,并没有这种类型的传感器,座位占用传感器用于更精确地控制安全气囊展开,当座位没有乘员时,气囊系统将不被激活!

该传感器一般被部署于前排座位内,通过电压力感知的方式实现其功能。

⑤轮速传感器

轮速传感器被配置与车轮位置,通过电磁信号采集车辆运行速度。

车辆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且是否超过气囊激活的最低速度?

这些信息是气囊电脑进行逻辑运算判断,必须参照的最基础数据之一!

3.安全气囊模块

安全气囊充气过程必须迅速而精确。

因此,安全气囊模块不仅只是充满气体的弹性气囊,其构造也较为复杂,它由充气装置、气囊本体两个主要部分构成:

①充气装置

◥两种类型充气机激活过程?点火方式一致

尽管安全气囊系统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安全保护技术,但其工作原理其实非常“主动”而“暴力”!

引燃器由包裹在可燃材料内的电阻丝制成,电流接通后导致其高温,从而引燃烈性可燃材料。

我们可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微型“电雷管”,而整个充气过程更像是炸药爆炸,事实上两者的基本工作原理完全一致。

请记住这个比喻,后文会用到它。

如上图所示:引燃器的小规模爆炸会冲破第一爆破片,这会直接导致充气装置内的大量烈性易燃化学制剂(主要成分是环保的硝酸铵与硝基胍)开始第二次猛烈大爆燃,第二阶段爆燃产生大量氮气,随即涌入气囊内部。

高压强的气体使气囊瞬间膨胀,冲破容器迅速弹出,其平均展开时间仅为20毫秒,而其弹出速度高达近300公里/小时!

要知道,我们人类眨眼的时间约为200毫秒,这样的部署速度,完全可以在人体因惯性移动之初,就已顺利筑好生命保护软墙!

②气囊本体

◥气囊本体结构

为确保气囊在需要时能顺利展开,气囊本体由抗老化、高耐久性的聚酰胺织物制成,此种类型的面料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厂方于其中还预置润滑粉(通常为滑石粉或玉米淀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气囊展开后,驾驶室内白烟四溢的原因,读者朋友们,那可不是着火!

气囊本体是以紧密折叠的方式,存储于狭窄的气囊模块内,后部结构保留允许气体逸出排气口,供气囊完全展开以后,泄气缓冲使用。

触发条件

各种不同类型的安全气囊均有不同的触发条件,为节约篇幅,笔者仅列出部分与下一节模拟事故场景中需要了解的触发条件:

Tips:记住,每项单独的触发条件无法迫使气囊电脑做出展开安全气囊的决定!

①速度

还记得我们前文提到的轮速传感器吗?

前排安全气囊在正面与前侧面碰撞的绝对触发条件为:绝对行驶速度约为50公里/小时以上(不同系统略有差异)。

②角度

对于下一节模拟案例中,我们即将介绍的正面碰撞传感器,只有在车辆中心线的任何一侧成30度角(合计60度)的碰撞,才被系统认定为有效的正面碰撞。

③加速度

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加速度传感器,正是由它传输数据供气囊电脑参考。

其触发条件为碰撞时加速度绝对值约为40g以上。

④座位上是否有乘客

装备座位占用传感器的安全气囊系统,将根据座位上是否有乘客,来决定有否打开安全气囊的必要。

当然,目前汽车安全气囊的触发算法,变得更加复杂,而且越是高档的多气囊车型,需要综合衡量的细节数据越多。本节仅为读者更透彻理解原理,列出几项示例性的触发条件。

最佳认知方式

安全气囊系统模拟演示

在了解前面章节解析的内容以后,再来观看笔者制作的安全气囊系统动态工作模拟动图,相信大家就一定能很直观系统地了解其工作原理。

◥典型前碰撞交通事故?安全气囊系统工作模拟动图

在本次“事故”中,因驾驶员操作不当,该车右前侧撞击高速公路护栏。

碰撞瞬间,右前侧撞击传感器因猛烈碰撞而率先响应,与此同时,轮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座位占用传感器等相关组件,也将自己捕获的数据传回气囊电脑。

大量的基础数据汇总排列在气囊电脑处理队列中,计算机芯片根据这些实时基础数据,依照厂方预先设定的运算规则进行逻辑判断,笔者给出一个形象而简单的算式:

①速度条件(√)+②角度条件(√)+③加速度(√)+④座位上是否有乘客(√)=立即部署前排驾驶员侧安全气囊(运算结果)

气囊电脑随即向指定位置安全气囊发出激活展开指令,还记得前文笔者请大家记住的“电雷管”吗?

一次小的爆炸将会引起另一次更大的爆燃。。。。。。

就这么简单!

通过前文层层基础知识的铺垫,在这个真正模拟安全气囊工作原理的环节,却不再需要太多语言进行解析了。

您不但理解了整个系统中各个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更知道每个组件的内部工作细节(比如:气囊是如何展开)!

Tips:有时,当我们发生交通事故时,安全气囊并未展开。阅读完本期图文,您脑海里就有了触发条件这个概念。

有的时候,并非车辆有故障,而是碰撞结果构不成气囊展开的综合触发条件。

奉献给读者的实用建议

以下是笔者根据国内车主的不良习惯,总结出几点有关安全气囊的实用建议(限于篇幅,不于文中展开解析,可回复评论交流):

1.副驾驶位置决不能供儿童使用(即使有儿童安全座椅也必须禁止);

2.安全气囊弹出位置,不允许有任何物品覆盖,这包括部分花哨的仪表台垫、劣质的座椅套、窗帘等;

3.所有安全气囊组件,原则上不允许维修,即:只换不修;

4.驾车时尽量不要将座椅调整得过于靠前,方向盘应与胸部保持一定距离;

5.喜欢极限越野的读者朋友们,参加此类活动前,请先关闭安全气囊系统(部分硬派SUV与皮卡车型,具有此功能开关。无此功能的车型,可手工关闭);

6.当安全气囊故障灯亮起时,尽快寻求维修支持。

笔者寄语

汽车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购车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安全气囊系统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该车型的整体安全性。

本图文示例中的安全气囊系统,仅属中等配置水平,更高级的安全气囊系统配置,不但拥有更多的气囊与传感器,而且要求气囊电脑拥有更复杂、精细的逻辑算法。

目前部分高级安全气囊系统,已经发展到能根据事故发生瞬间,驾乘人员的具体身体条件,智能调控安全气囊的展开强度,从而最大限度保护驾乘人员。

但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安全气囊仅属于辅助约束系统,这也证明其仅仅是一种补充安全手段。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其防护性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不起作用!

除了交通事故伤亡统计,笔者只给出最直接的原因:安全气囊在长时间实用化的演变过程中,有一种分支理论的实践,就是期望其完全代替令人不适的安全带,但最后的结果完败!

因此,提醒各位读者朋友,如果不系安全带,即使是最高档车型的高级安全气囊系统,也不一定能在严重交通事故中挽救您的生命!

祝各位读者朋友出行顺利,旅途平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abs的发展历史

安全气囊最早是由赫特里克于1953年8月提出,并获得了美国“汽车缓冲安全装置’’专利。随着各国车辆安全标准的制定,安全气囊的装备率越来越高。欧洲及美、日等国家汽车上的安全气囊的装备率已达到近1 00%。

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化学原理

1.abs的发展历程

ABS的发展历史 ABS的作用 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

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 缩短制动距离。 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 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2692549 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 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

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 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20世纪50年代防抱制动系统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1951年Goodyear航空公司装于载重车上;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

1978年ABS系统有了突破性发展。博世公司与奔驰公司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轮带有数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统,并批量装于奔驰轿车上。

由于微处理器的引入,使ABS系统开始具有了智能,从而奠定了ABS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模式。 1981年德国的威伯科(WABCO)公司与奔驰公司在载重车上装用了数字式ABS系统。

ABS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借助于电子控制技术的进步,ABS的更为灵敏、成本更低、安装更方便、价格也更易被中小型家用轿车所接受。

这期间较为典型的ABS装置有博世(BOSch)公司于1979年推出的Bosch2型,大陆特威斯(Teves)1984年推出的具有防抱制动和驱动防滑功能的ABS/ASR 2U型。机械与电子元件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使ABS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随着激烈的竞争,技术的日趋成熟,ABS变得更精密,更可靠,价格也在下降。

1987年欧共体颁布一项法规,要求从1991年起,欧共体所有成员国生产的所有新车型均需装备防抱制动装置,同时规定凡载重16t以上的货车必须装备ABS,并且禁止无此装置的汽车进口。日本规定,从1991年起,总质量超过13t的牵引车,总质量超过10t的运送危险品的拖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客车都必须安装ABS。

目前,国际上ABS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绝大多数类型汽车的标准装备。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以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

我国的ABS现状 我国对ABS的研究现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我国 *** 已制定车辆安全性方面的强制性法规,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规定首先在重型车和大客车上安装电子控制式ABS。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又具体规定了必须安装的车型和时间。规定决质量大于12000kg的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总质量大于16000kg 允许挂接总质量大于10000kg 的挂车的货车及总质量大于10000kg的挂车必须安装ABS。

我国有许多单位和企业从事ABS的研制工作,东风汽车公司、重庆公路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和山东重汽集团等。其中山东重汽集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重庆公路研究所研制的适用于中型汽车的气制动FKX-ACI型ABS装置已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但各种制动情况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清华大学研制的适用于轻型和小型汽车的液压ABS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致力于轿车的液压ABS系统的研究,已分别取得初步成果。

ABS的展望 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动态和高档轿车的实际应用表明,ABS技术将沿着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展: (1)ABS和驱动防滑控制装置ASR一体化。ABS以防止车轮抱死为目的,ASR是防止车轮过分滑转,ABS是为了缓解制动,ASR是为了施加制动。

由于二者技术上经较接近,且都能在低附着路面上充分体现它们的作用,所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动态稳定控制系统VDC(或电子稳定控制(ESP))。

VDC主要在ABS/ASR基础上解决汽车转向行驶时的方向稳定性问题。ABS与电子全控式(或半控式)悬架、电子控制四轮转向、电子控制液压转向、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等控制系统在功能、结构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汽车在各种恶劣情况下行驶时,都具有良好的动态稳定性。

(3)ABS/ASR与自动巡。

2.abs的发展历程

ABS的发展历史 ABS的作用 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

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 缩短制动距离。 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 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2692549 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 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

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 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20世纪50年代防抱制动系统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1951年Goodyear航空公司装于载重车上;195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林肯车上装用法国航空公司的ABS装置。

1978年ABS系统有了突破性发展。博世公司与奔驰公司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轮带有数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统,并批量装于奔驰轿车上。

由于微处理器的引入,使ABS系统开始具有了智能,从而奠定了ABS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模式。 1981年德国的威伯科(WABCO)公司与奔驰公司在载重车上装用了数字式ABS系统。

ABS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借助于电子控制技术的进步,ABS的更为灵敏、成本更低、安装更方便、价格也更易被中小型家用轿车所接受。

这期间较为典型的ABS装置有博世(BOSch)公司于1979年推出的Bosch2型,大陆特威斯(Teves)1984年推出的具有防抱制动和驱动防滑功能的ABS/ASR 2U型。机械与电子元件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使ABS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随着激烈的竞争,技术的日趋成熟,ABS变得更精密,更可靠,价格也在下降。

1987年欧共体颁布一项法规,要求从1991年起,欧共体所有成员国生产的所有新车型均需装备防抱制动装置,同时规定凡载重16t以上的货车必须装备ABS,并且禁止无此装置的汽车进口。日本规定,从1991年起,总质量超过13t的牵引车,总质量超过10t的运送危险品的拖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客车都必须安装ABS。

目前,国际上ABS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绝大多数类型汽车的标准装备。北美和西欧的各类客车和轻型货车ABS的装备率已达90%以上,轿车ABS的装备率在60%以左右,运送危险品的货车ABS的装备率为100%。

我国的ABS现状 我国对ABS的研究现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我国 *** 已制定车辆安全性方面的强制性法规,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规定首先在重型车和大客车上安装电子控制式ABS。

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又具体规定了必须安装的车型和时间。规定决质量大于12000kg的长途客车和旅游客车总质量大于16000kg 允许挂接总质量大于10000kg 的挂车的货车及总质量大于10000kg的挂车必须安装ABS。

我国有许多单位和企业从事ABS的研制工作,东风汽车公司、重庆公路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和山东重汽集团等。其中山东重汽集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重庆公路研究所研制的适用于中型汽车的气制动FKX-ACI型ABS装置已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但各种制动情况的适应性还有待提高。清华大学研制的适用于轻型和小型汽车的液压ABS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致力于轿车的液压ABS系统的研究,已分别取得初步成果。

ABS的展望 根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动态和高档轿车的实际应用表明,ABS技术将沿着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展: (1)ABS和驱动防滑控制装置ASR一体化。ABS以防止车轮抱死为目的,ASR是防止车轮过分滑转,ABS是为了缓解制动,ASR是为了施加制动。

由于二者技术上经较接近,且都能在低附着路面上充分体现它们的作用,所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动态稳定控制系统VDC(或电子稳定控制(ESP))。

VDC主要在ABS/ASR基础上解决汽车转向行驶时的方向稳定性问题。ABS与电子全控式(或半控式)悬架、电子控制四轮转向、电子控制液压转向、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等控制系统在功能、结构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汽车在各种恶劣情况下行驶时,都具有良好的动。

3.汽车ABS 的发展史

第一台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在1950年问世,首先被应用在航空领域的飞机上,1968年开始研究在汽车上应用。70年代,由于欧美七国生产的新型轿车的前轮或前后轮开始采用盘式制动器,促使了ABS在汽车上的应用。1980年后,电脑控制的ABS逐渐在欧洲、美国及亚洲日本的汽车上迅速扩大。到目前为止,一些中高级豪华轿车,如西德的奔驰、宝马、雅迪、保时捷、欧宝等系列,英国的劳斯来斯、捷达、路华、宾利等系列,意大利的法拉利、的爱快、领先、快意等系列,法国的波尔舍系列,美国福特的TX3、30X、红彗星及克莱斯勒的帝王、纽约豪客、男爵、道奇、顺风等系列,日本的思域,凌志、豪华本田、奔跃、俊朗、淑女300Z等系列,均采用了先进的ABS。到1993年,美国在轿车上安装ABS已达46%,现今在世界各国生产的轿车中有近75%的轿车应用ABS。

现今全世界已有本迪克斯、波许、摩根.戴维斯、海斯.凯尔西、苏麦汤姆、本田、日本无限等许多公司生产ABS,它们中又有整体和非整体之分。预计随着轿车的迅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厂家生产。

这一时期的各种ABS系统都是采用模拟式电子控制装置,由于模拟式电子控制装置存在着反应速慢、控制精度低、易受干扰等缺陷,致使各种ABS系统均末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所以,这些防抱控制系统很快就不再被采用了。

随着ABS系统的单价逐渐降低,搭载ABS系统的新车数目于1988年突破了爆炸性成长的临界点,开始飞快成长,当年Bosch的ABS系统年度销售量首次突破300万套。技术上的突破让Bosch在1989年推出的ABS 2E系统首次将原先分离于引擎室(液压驱动组件)与中控台(电子控制组件)内,必须依赖复杂线路连接的设计更改为“两组件整合为一”设计!ABS 2E系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舍弃集成电路,改以一个8 k字节运算速度的微处理器(CPU)负责所有控制工作的ABS系统,再度写下了新的里程碑。该年保时捷车厂正式宣布全车系都已安装了ABS,3年后(1992年)奔驰车厂也决定紧跟保时捷的脚步。

1990年代前半期ABS系统逐渐开始普及于量产车款。Bosch在1993年推出ABS 2E的改良版:ABS 5.0系统,除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外,ABS 5.0装置了运算速度加倍(16 k字节)的处理器,该公司也在同年年中庆祝售出第1000万套ABS系统。

ABS系统大幅度提升刹车稳定性同时缩短刹车所需距离”Robert Bosch GmbH(Bosch公司的全名)董事会成员Wolfgang Drees说。不像安全气囊与安全带(可以透过死亡数目除以车祸数目的比例来分析),属于“防患于未然”的ABS系统较难以真实数据佐证它将多少人从鬼门关前抢回?但据德国保险业协会、汽车安全学会分析了导致严重伤亡交通事故的原因后的研究显示,60%的死亡交通事故是由于侧面撞车引起的,30%到40%是由于超速行驶、突然转向或操作不当引发的。我们有理由相信ABS及其衍生的ASR与ESP系统大幅度降低紧急状况发生车辆失去控制的机率。NHTSA(北美高速公路安全局)曾估计ABS系统拯救了14563名北美驾驶人的性命!

多数车主都没有遭遇过紧急状况(也希望永远不要),却不能不知道面临关键时刻要如何应对?在紧急情况下踩下刹车时,ABS系统制动分泵会迅速作动,刹车踏板立刻产生异常震动与显著噪音(ABS系统运作中的正常现象),这时你应毫不犹豫地用力将刹车踩死(除非车上拥有EBD刹车力辅助装置,否则大多数驾驶者的刹车力量都不足),另外ABS能防止紧急刹车时的车轮抱死现象、所以前轮仍可控制车身方向。驾驶者应边刹车边打方向进行紧急避险,以向左侧避让路中障碍物为例,应大力踏下刹车踏板、迅速向左转动方向盘90度,向右回轮180度,最后再向左回90度。最后要提的是ABS系统依赖精密的车轮速度传感器判断是否发生抱死情况?平时要经常保持在各个车轮上的传感器的清洁,防止有泥污、油污特别是磁铁性物质粘附在其表面,这些都可能导致传感器失效或输入错误信号而影响ABS系统正常运作。行车前应经常注意仪表板上的ABS故障指示灯,如发现闪烁或长亮,ABS系统可能已经故障(尤其是早期系统),应该尽快到维修厂排除故障。

ABS这种最初被应用于飞机上的技术,现在已经十分普及,在十万元以上级别的轿车上都可见到它的踪影,有些大客车上也装有ABS。装有ABS的车辆在遇到积雪、冰冻或雨天等打滑路面时,可放心的操纵方向盘,进行制动。它不仅有效的防止了事故的发生,还能减少对轮胎的摩损,但它并不能使汽车缩短制动距离,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有所增加。

4.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发展历史

ABS系统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为ABS系统向实用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许多家公司相继研制了形式多样的ABS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ABS系统向高性价比的方向发展。有的公司对ABS进行了结构简化和系统优化,推出了经济型的ABS装置;有的企业推出了适用于轻型货车和客货两用汽车的后轮ABS或四轮ABS系统。这些努力都为ABS的迅速普及创造了条件。ABS系统被认为是汽车上采用安全带以来在安全性方面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

5.ABS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ABS的发展历史 ABS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的。

尼龙66树脂虽然早在1939年就已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但当时它主要用于制造合成纤维,直到50年代才突破纯纤维传统用途,经过成型加工制造塑料。ABS真正得到迅速发展,是在50年代后期聚甲醛和聚碳酸酯开发成功之后,它们的出现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由于聚甲醛的高结晶性,赋予其优异的机械性能,从而首次使塑料作为能替代金属的材料而跻身于结构材料的行列。以后随着共聚甲醛的开发成功以及螺杆式注射成型机的普及,进一步确立ABS在材料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而聚碳酸酯则是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透明ABS,应用广泛,是发展最快的ABS之一,在ABS领域,其产量和消费量仅次于聚酰胺而居第二位。

安全气囊:汽车安全的新的防护措施

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气体和水蒸气]  新型安全气囊加入了可分级充气或释放压力的装置,以防止一次突然点爆产生的巨大压力对人头部产生的伤害,特别在乘客未佩戴安全带的时候,可导致生命危险。具体形式有:  1.分级点爆装置,即气体发生器分两级点爆,第一级产生约40%的气体容积,远低于最大压力,对人头部移动产生缓冲作用,第二级点爆产生剩余气体,并且达到最大压力。总的来说,两级点爆的最大压力小于单级点爆。这种形式,压力逐步增加。  2.分级释放压力方式,囊袋上开有泄压孔或可调节压力的孔,分为完全凭借气体压力顶开的方式或电脑控制的拉片Tether。这种方式,一开始压力达到设定极限,然后瞬时释放压力,以避免过大伤害。  气囊打开条件  为了保证安全气囊在适当的时候打开,汽车生产厂家都规定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气囊才会爆炸。虽然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车内乘员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车辆接近报废,但是如果达不到安全气囊爆炸的条件,气囊还是不会打开。  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从理论上讲,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KM/h,这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高于试验速度气囊才能打开。  汽车发生碰撞时的主要受力部位是保险杠和车身纵梁,为了缓冲碰撞时的冲击力,车身前部大都设计有碰撞缓冲区,而且车身的刚度公布也是不均匀的。在一些事故中,例如当轿车与没有后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事故,或轿车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事故,或发生车身侧面碰撞等,这样的事故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有时候气囊并不能打开。  安全气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安全气囊作为提高汽车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予安全气囊的开发,使得安全气囊系统得到大力发展。在一些实际的碰撞事故中证明安全气囊确实具有降低乘员伤亡的功效,但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间题。安全气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 1.气囊可能在很低的车速时打开。汽车在很低车速行驶而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和驾驶员系上安全带即可,完全不需要安全气囊展开起保护作用。如果这时展开气囊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可能因安全气囊的展开加重碰撞伤害。 2.气囊的启动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安全气囊系统启动时将冲开气囊盖板,并且在瞬间展开充气,很可能对乘员造成冲击;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乘员和驾驶员。 3.当乘客偏离座位或座位上无人或儿童乘坐时,气囊系统的启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还可能会对乘员造成一定的伤害。  对现有安全气囊的改进思考  从安全气囊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可知,现有安全气囊的基本设计目标是用来对付严重交通事故的,但在一些不太严重,的事故中,系统反应过度,反而会对驾乘人员施加作用过大,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针对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希望在安全气囊展开之前,安全气囊系统能够精确感应汽车发生的碰撞,并按照程序来判断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如果碰撞级别比较低的话,只需将安全带的预紧机构拉紧即可;如果碰撞级别比较高,需要启动安全气囊,则将点燃气囊的指令传递给气囊系统。这也就是要求安全气囊系统能够准确地感应所发生的碰撞事故;并且能模仿人脑,根据实际的碰撞程度来判别安全气囊是否需要展开,有一定灵活性;并且能够针对不同体形的乘员适当的调整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的改进和引用  1.磁电式传感器的采用 传感器的触发通常有:开关式,纯机械式,单点电子式,侧撞式,应变式等。目前国际上对汽车上安全气囊的传感器触发方式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仅是因为其种类繁多,而且.是因为装于车身上不同位置的传感器触发方式也不同。为使传感器能够方便地安装在各个需要的感应部位,使其能够正确、适时地感应碰撞,可选用磁电式传感器。 磁电式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车身上的任何位置,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某些参数值,使得其能够识别峰值为0588 m/s:和时间脉冲为0-20 ms的碰撞加速度信号即可。只要碰撞加速度峰值和时间脉冲宽度同时满足条件,就会向气囊发出触发信号,展开气囊,对人体进行保护。 传感器结构如图1所示,它由外壳(非磁性材料)、磁性材料、惯性体(非磁性材料)、连接在惯性体上‘的软铁、支持和调节位移幅值的弹簧、安装在与外壳连接的凸柱内的永久磁铁和绕制在软铁上的线圈及引线组成。当传感器受到碰撞加速度时,惯性体产生反向加速度,导致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线圈引线两端产生钟形脉冲信号,当调整弹簧刚度时,可改变加速度信号的宽度。 传感器的信号判别电路由三部分组成:信号幅度判别电路;信号宽度判别电路;有用、无用信号判别电路。通过对碰撞信号进行多方位的判别,可使控制装置获取的碰撞信号更全面,发出的点火控制更准确,从而确保安全气囊在必要的情况下展开。 如何获得稳定的冲击加速度信号是研究;传感器的关键,也是保证传感器准确获取碰撞信号的关键。磁电加速度传感器采用落锤冲击试验装置来调整校正其感应敏感度。释放锤头,与橡胶面碰击时,安装在锤头上面的加速度或磁电式传感器将感受到冲击加速度。不同落高对应不同加速度;调整橡胶厚度,可改变信号宽度;调整落锤高度,可改变信号幅度。 磁电式传感器不仅电子判别电路出错率低,感应碰撞信号的可信度高而准确;而且通过标锤落定实验可以调节它的感应范围宽度,满足汽车碰撞产生脉冲的再现,从而还可以安装于车身上任何部位。还有就是它设计简单,价格低廉,对绝大多数汽车使用者来说都不再是望而却步的奢侈品。 2.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采用 对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要求是准确判断事故的碰撞强度,控制气囊的展开与否。针对安全气囊在使用中的缺陷,必须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灵活性、准确性,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智能式控制系统。 1.碰撞传感器。安全气囊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检测、判断汽车发生碰撞后的撞击信号,以便决定是否展开缓冲气囊。碰撞传感器主要有三种类机械式传感器在早期的安全气囊中使用较多,主要应用惯性原理,利用传感器中元件的惯性力克服弹簧力来触发气体发生器。机械式在加速度较低时保证不启动气囊,可靠性较高;但只能单点传感,对机械部件的品质、精度和耐磨性要求极高。 电子式传感器是一种应用最早的碰撞传感器,根据电子原理,利用电信号来反映车身减速度,而后根据电信号来判别是否展开缓冲气囊。 机电式传感器采用机电结合的方式,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再利用电子信号点爆安全气囊。即具有机械式的优点,又能克服机械式传感器本身存在的缺陷,安装在车身上任何位置,以便得到较好的减速信号,而且能够在同一位置安装多个传感器。 2.缓冲气囊。气囊一般由防裂性能好的聚酞胺织物制成,它是一种半硬的泡沫塑料,能承受较大的压力;经过硫化处理,可减少气囊冲气膨胀时的惯性力;为使气体密封,气囊里面涂有涂层材料。气囊的大小、形状、漏气性能是确定安全气囊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必须根据不同汽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目前,安全气囊系统开发人员正在根据神经网络原理开发智能型气囊系统。它主要是利用神经末梢(即各种传感器)将各自探索到的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传输给中枢神经(即电脑或微机),并能将碰撞事故的碰撞类型,碰撞事故严重程度以及碰撞时的车速等信息一起传递给电脑,由电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做出相应反应,并执行与这些信息相对应的、正确的气囊保护程序,即所谓的智能式控制系统。 智能式控制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由车载部分的电子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传感器、点火电路等)和地面部分(包括串行通讯电路、计算机系统等);软件部分主要由单、片机部分和微机部分组成。控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气囊伤人、保护效果不佳或者浪费等状况。 3.乘员探测系统的选择 针对气囊未能对不同的乘员做出相应的保护,我们可在乘员座位上安装一个乘员探测系统,对车座上是否有人,乘员的体型大小,以及就座时偏离正中情况进行探测。相当于专门安装一个传感器,探测的乘员乘坐信息,并传递给中央电脑控制中心。如果发生碰撞的话,控制中心在对各种传感器传过来的信息进行判断的同时综合考虑乘员探测系统探测所得的乘员乘坐信息。这样的话,安全气囊系统就可以针对驾驶员和乘员的乘坐情况适时适量展开气囊,完全避免 理想的安全气囊是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况对汽车的使用者进行保护。安全气囊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利用有关乘员形体位置信息及撞车类型和撞车速度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对碰撞中乘员和车的有关信息进行识别判断,调整安全约束系统参数,使人体获得最佳保护。要实现这一理想,以我们目前的研.究来说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差距,但我们可以逐步完成。以上的探讨思考也只是向理想迈进的一个步伐而已,相信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我们的汽车安全措施会更加的完善。 4.气体发生器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气体发生器,不仅要求其工作可靠,性能稳定,耐久性好,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要求尽量减轻其质量和降低成本。尤其针对安全气囊气体伤人的情况,更是要求对气体发生器加以改进。目前汽车上的气囊系统大量采用以叠氮化物作为气体发生物质的推进剂型气体发生器,其它类型的气体发生器,包括混合气体型气体发生器、液体(液态气)型气体发生器、压缩空气蓄能型气体发生器和硝化纤维型气体发生器等也在积极研制。如摩尔顿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密度、无毒的气体型气体发生器,与现用的相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优点;布雷德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无钠叠氮化物气体发生器,耗用量不到钠叠氮化物发气剂的40%,而能产生等量的气体,从而使其体积减小,质量减轻。 安全气囊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汽车安全技术中的安全气囊技术近年来也发展得很快,智能化、多安全气囊是今后整体安全气囊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乘客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系统采用重量、红外、超声波等传感器来判断乘客与仪表板远近、重量、身高等因素,进而在碰撞时判断是否点爆气囊、采用1级点火还是多级点火、点爆力有多大,并与安全带形成总体控制。通过传感器,气囊系统还可以判断出车辆当前经历的碰撞形式,是正面碰撞还是角度碰撞,侧面碰撞还是整车的翻滚运动,以便驱动车身不同位置的气囊,形成对乘客的最佳保护。  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是安全气囊系统的发展方向。在汽车网络中,有一种应用面比较窄,但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即Safe-By-Wire。 Safe-By-Wire是专门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总线,Safe-By-Wire技术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多个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安全气囊系统的细微控制。Safe-By-Wire Plus总线标准是由汽车电子供应商和部件供应商如飞利浦、德尔福等公司提出。与整车系统常用的CAN、FlexRay等总线相比,Safe-By-Wire的优势在于它是专门面向安全气囊系统的汽车LAN接口标准。为了保证系统在汽车出事故时也不受破坏,Safe-By-Wire中嵌入有多重保护功能。比如说,即使线路发生短路,安全气囊系统也不会因出错而起动。Safe-By-Wire技术将会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A安全气囊的历史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简称SRS,是一种辅助保护系统。  安全气囊最早由瑞典人发明,到20世纪80年代,安全气囊技术基本成熟。  1972年,通用汽车首次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气囊现场试验,并于1974年将安全气囊列为若干型号轿车的选购配置。  1996年,通用汽车推出业界第一个防止侧面撞击的安全气囊,可减轻气囊膨胀给儿童造成伤害。  2002年,通用汽车宣布将在2003年型号的大型卡车和运动休闲车上酉谩正面安全气囊感知器,可根据副驾驶座上乘员的体重自动关闭安全气囊。  B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控树模块快速对信号做出处理,确认发生碰撞的严重程度已超出安全带的保护能力,便迅速释放气囊,使乘员的头、胸部直接与较为柔软有弹性的气囊接触,从而通过气囊的缓:中作用减轻乘员的伤害。一般说来,轻微的碰撞不会打开安全气囊,只有在车辆正面一定角度范围内才是打开安全气囊的有效碰撞范围,后碰、侧碰、翻转都不会引发安全气囊打开。 需要强调的是,安全气囊只是辅助,在不系安全带的状况下,安全气囊不但不能对乘员起到防护作用,还会对乘员有严重的杀伤力。安全气囊的爆发力是惊人的,足以击断驾驶者的颈椎。因此,系好安全带是安全气囊发挥保护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安全气囊的使用  驾驶者应将座位尽量向后移,以便有足够空间使安全气囊在发生意外扩张后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驾驶者不宜倾前控车,坐姿要正确及紧贴座位背椅,且扣上安全带。12岁以下的小孩应坐在汽车的后排,并扣上安全带。体重不超过18公斤的幼孩应放在配有幼孩座椅装置的后排座位,并扣上安全带。  安全气囊有哪些特点?  安全气囊可将撞击力均匀地分布在头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体与车身产生直接碰撞,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安全气囊对于在遭受正面撞击时,的确能有效保护乘客,即使未系上安全带,防撞安全气囊仍足以有效减低伤害。据统计,配备安全气囊的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可降低乘客受伤的程度高达64%,甚至在其中有80%的乘客未系上安全带!至于来自侧方及后座的碰撞,则仍有赖于安全带的功能。此外,气囊爆发时的音量大约只有130分贝,在人体可忍受的范围;气囊中78%的气体是氮气,十分安定且不含毒性,对人体无害;爆出时带出的粉末是维持气囊在折叠状态下不粘在一起的润滑粉末,对人体亦无害。 安全气囊同样也有它不安全的一面。据计算,若汽车以60km的时速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而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这对于头部、颈部等人体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因此,如果安全气囊弹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酿出一场“悲剧”。 安全气囊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价格大幅度下降,装备了安全气囊的轿车也从过去的中高级轿车向中低级轿车发展。同时,有些轿车前排安装了乘客用的安全气囊(即双安全气囊规格),乘客用的安全气囊与驾车者用的安全气囊相似,只是气囊的体积要大些,所需的气体也多一些而已。

为了说明安全气囊的基本原理,这里首先说明汽车发生事故时造成乘员伤亡的原因。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汽车和障碍物之间的碰撞称为一次碰撞,一次碰撞的结果导致汽车速度急剧下降,速度从35km/h降到零的时间约150ms左右;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的碰撞称之为二次碰撞,由于惯性的作用,当汽车急剧降速时,乘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于是就发生了乘员和方向盘、仪表板、挡风玻璃等之间的碰撞,从而造成了乘员的伤亡.汽车安全气囊的基本思想是,在发生—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在乘员和汽车内部结构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袋子,使乘员扑在气袋上,避免或减缓二次碰撞,从而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由于乘员和气袋相碰时,因振荡造成乘员伤害,所以一般在气囊的背面开两个直径25mm左右的圆孔。这样,当乘员和气囊相碰时,借助圆孔的放气可减轻振荡,放气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可以很快地吸收乘员的动能,有助于保护乘员。

安全气囊最重要的指标是可靠性,如果不该点火而点火打开气囊称为误点火:如果应该点火而没有点火称之为漏点火,如果点火太晚则称之为迟点火,无论是误点火、漏点火、还是迟点火都是不能允许的。为了提高安全气囊系统的可靠性,防止电源线在碰撞中断线、电池遭到破坏,系统中备有储能电容或电池,以保证即使掉电也能够开气囊。为了监测传感器、电子电路、气体发生器;系统一般还有故障诊断模块、并设有信号灯于予以显示。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一般有左右挡板传感器各一个,还有一个传感器放在含有诊断模块的控制器中,气囊有司机席(Driver Side)正面碰撞气囊和乘客席(Pssseneer Side)正面碰撞气囊,另外还有警告灯。当发生前面碰撞时,两个挡板传感器中只要有一个闭合,诊断模块就会根据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判断,认为有必要点火后时即发出点火信号使气囊充气。

现在要介绍的是 气体发生器。

基本化学原理:

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酸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气体和水蒸气]

化学方程式:

NaN3 + NH4NO3 ------->N2 + Na + N2O + H2O(g)

注:这只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方程式,实际的反应是非常复杂的。

学汽车修理需要哪些书?

安全气囊:汽车安全的新的防护措施

在汽车行业中,安全气囊是一项非常新的的安全装置。它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充气迅速弹出,为乘客提供额外的保护和减轻碰撞带来的冲击力。安全气囊不仅可以减少事故中人员伤亡的风险,还可以提高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感,让他们更加放心地驾驶和乘坐汽车。

安全气囊的发展历史

安全气囊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外汽车制造商开始研究如何在车辆碰撞时提供更好的保护措施。1960年代,国外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率先将安全气囊应用于其车型中,并在1973年推出了第一款配备安全气囊的汽车。此后,安全气囊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现代汽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是由一个称为“气体发生器”的装置和一个被称为“气囊”的袋子组成。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上的传感器会检测到撞击,并向气体发生器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随即会迅速地将一种叫做“火药”的化学物质点燃,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会通过管道进入气囊袋子中,使其迅速充气并弹出。

当安全气囊弹出时,它会迅速填充空间,并为乘客提供额外的保护。由于安全气囊充气速度非常快,因此它可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弹出,并在短时间内为乘客提供有效的保护。此外,安全气囊还可以减少乘客在碰撞中受到的冲击力,从而减少人身伤害。

安全气囊的使用注意事项

虽然安全气囊可以在车辆碰撞时提供有效的保护,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安全气囊只能在发生碰撞时才能使用,而不能用于其他场合。其次,在驾驶时需要系好安全带,因为安全带可以与安全气囊配合使用,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此外,在进行维修或更换零部件时,也需要注意不要损新或误操作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的未来发展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未来安全气囊也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例如,一些汽车制造商正在研究如何将安全气囊与其他技术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另外,还有一些新型安全气囊正在研发之中,例如多方向充气式安全气囊、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等。总之,安全气囊是现代汽车中非常新的的一部分,它可以为乘客提供有效的保护和减轻碰撞带来的冲击力。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安全气囊也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

汽车安全气囊原理的简介

汽车电路图识读指南\x0d\\x0d\作者:周泳敏朱洪波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3-1\x0d\\x0d\电路图是了解汽车上种类电气系统工作时使用的重要资料,本书总结了汽车电路的类型及特点,美、日、欧各主要车系的电路特点及表达方式,各系统电路图的识读方法、规律与技巧,指导读者如何正确识读、使用电路图。本书可作为大中专及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参考教材,也可供汽车维修人员自学、进修使用。\x0d\\x0d\¥17.0¥15.1节省:¥1.9\x0d\\x0d\汽车电路维修图集(轿车系列)\x0d\\x0d\作者:刘文铎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8-1\x0d\\x0d\本书汇编了最新国产与进口几十种知名品牌轿车的电原理图和布线图。为了帮助初学维修者看懂汽车电路和维护好汽车,书中还简要介绍了汽车电路识图方法和常见故障检修法。本书收集的材料新颖、系统、实用,可供汽车驾驶员、汽车电路爱好者和专业维修人员参考。\x0d\\x0d\¥98.0¥0.0节省:¥98.0\x0d\\x0d\怎样识读汽车电路图\x0d\\x0d\作者:刘森编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1-1\x0d\\x0d\本书第一章介绍了汽车电路的特点、功能和基础元器件及电气图形符号的应用。第二章分析了电源回路。第三、四章分别对起动回路和点火回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第五、六两章集中讨论了灯光、信号、辅助电器以及空调制冷回路工作情况。第七章集中分析了汽车电子控制回路,如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自动变速控制过程以及安全气囊系统等。最后,在第八章里介绍了识读全车电路总线路图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要求,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全车电路的特征和基本工况。\x0d\\x0d\¥10.0¥6.8节省:¥3.2\x0d\\x0d\汽车电路维修图集(越野汽车、载货汽车、客车系列)\x0d\\x0d\作者:本书编写组编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9-1\x0d\\x0d\本书汇编了最新国产与进口几十种知名品牌汽车(客车、越野汽车、载货汽车系列)的电原理图和布线图。为了帮助初学维修者看懂汽车电路和维护好汽车,本书还简要介绍了汽车电路识图方法和常见故障检修法。本书收集的材料新颖、系统、实用,可供汽车维修人员参考。\x0d\\x0d\¥76.0¥0.0节省:¥76.0\x0d\\x0d\汽车电路识图与检修(附光盘)\x0d\\x0d\作者:吴基安编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6-1\x0d\\x0d\作者:吴基安主编页数:204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简介:附光盘ISRCCN-M11-03-0013-0,ISBN7-88710-068-2: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电路基本知识,汽车电路图的图形符号,汽车电路图的识读要领,汽车电路常用的诊断与检修方法等几部分。\x0d\\x0d\¥28.0¥0.0节省:¥28.0\x0d\\x0d\新编国产汽车电路图册\x0d\\x0d\作者:吴基安吴洋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6-1\x0d\\x0d\本图册内容包括:别克、雅阁、红旗、奥迪、捷达、桑塔纳、富康、夏利、奥拓、云雀等轿车电路;切诺基(cherokee)、北京bj2020、猎豹cjy2020等轻型越野汽车电路;北京bj6560a4、北京bj6560a2、北京五十铃bl/be、燕京yj6400、燕京yj6500、解放ca6440、依维柯(iveco)、金杯等轻型客车电路;华利(大发)tj1010、长安sc1010、吉林jl1010、松花江hfj1010d、汉江sfj1010、昌河ch1010、五菱lzw1010等微型客车电路。对每一种车型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电气特点都作了简要说明。适合汽车驾驶员、修理工、汽车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以及汽车爱好者使用或\x0d\\x0d\¥47.0¥14.1节省:¥32.9\x0d\\x0d\汽车电路原理与维修\x0d\\x0d\作者:王克才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9-1\x0d\\x0d\编辑推荐:本书是《汽车实用维修技术丛书》之一,共计十章。内容包括汽车上装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涉及到的车型有:东风EQ1090、解放CA1091、北京BJ2020、北京切诺基BJ2021、天津夏利、上海桑塔纳等;电气设备包括:蓄电池、发电机、调节器、起动机、点火系统、照明设备、信号装置、仪表及其他辅助设备;介绍的电路既有部分电路也有整车电路。图文并茂、实用性、指导性较强,可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汽车驾驶人员及维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参考阅读,也可供汽车专业的师生学生参考。\x0d\\x0d\¥16.0¥0.0节省:¥16.0\x0d\\x0d\常用汽车电路图集(2)/一路平安汽车实用丛书\x0d\\x0d\作者:徐宗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1-1\x0d\\x0d\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各种汽车电路图的构成要素、接线规律、表达形式及读图方法。收入了国内保有量较大的国产、进口新型轿车、轻型车、越野车、大客车和货车的全车或局部电路图数十种。对近年来这些车型在点火、空调、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及其他电控系统诸方面的新电路、新结构、故障诊断作了重点介绍;对某些电器总成的检测维修、国产件代用方法进行了行之有效的验证与论述。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读者可根据需要重点选读不同车型的电路介绍。可供汽车电工、驾驶员、维修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x0d\\x0d\¥58.0¥0.0节省:¥58.0\x0d\\x0d\怎样看汽车电路图\x0d\\x0d\作者:李良洪王乃成王敏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5-1\x0d\\x0d\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普遍应用,汽车电路图已成为汽车维修人员必备的技术资料。目前,大部分汽车都装备有较多的电子控制装置,其技术含量高,电路复杂,让人难以掌握。能否正确识读汽车电路图,真正看懂、弄清其内在联系,分析并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成为汽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关键,因此,如何掌握正确识读汽车电路图的方法,已成为广大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从汽车电路图的元器件符号入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汽车电路图的组成和电路分析,其中也融进了汽车电路图识读的技巧,为读者真正看懂汽车电路图提供指导\x0d\\x0d\¥20.0¥0.0节省:¥20.0\x0d\\x0d\国产汽车电路全集\x0d\\x0d\作者:齐闻编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7-1\x0d\\x0d\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车型的发动机、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空调系统、防盗系统等的电路图,实用性强。\x0d\\x0d\¥108.0¥0.0节省:¥108.0\x0d\\x0d\汽车电路读图速成\x0d\\x0d\作者:李春明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3-1\x0d\\x0d\各种品牌的汽车电路均是以简单汽车电路为基础,但由于各生产厂家又有各自的电路设计特点和电路符号表示方法,这给我们实际的读图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本书主要介绍了简单汽车电路、大众公司汽车电路、本田轿车电路、丰田轿车电路、富康轿车电路、通用轿车电路、克莱斯勒汽车电路、奔驰轿车电路等常见国产及进口轿车的电路读图方法。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读图实例说明问题,各章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书适合于广大汽车修理工及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中专院校汽车专业师生参考\x0d\\x0d\¥25.0¥0.0节省:¥25.0\x0d\\x0d\常用汽车电路图集(一)--一路平安汽车实用丛书\x0d\\x0d\作者:徐宗炯编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10-1\x0d\\x0d\内容提要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各种汽车电路图的构成要素。接线规律、表达形式及读图方法。收入了国内保有量较大的国产、进口新型轿车、轻型车、越野车、大客车和货车的全车或局部电路图数十种。对近年来这些车型在点火、空调、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及其他电控系统诸方面的新电路、新结构、故障诊断作了重点介绍;对某些电器总成的检测维修、国产件代用方法进行了行之有效的验证与论述。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读者可根据需要重点选读不同车型的电路介绍。可供汽车电工、驾驶员、维修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x0d\\x0d\¥40.8¥12.2节省:¥28.6\x0d\\x0d\丰田汽车电路图:海狮,大霸王,小霸王\x0d\\x0d\作者:王运朋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4-1\x0d\\x0d\本书选择在我国拥有量较大的丰田海狮、大霸王、小霸王1992年至1998年之间的英文原始资料编译而成,内容包括其继电器位置、电器元件、配线连接器、接地点、铰接点和配线线束在整车的位置分布图,各元件的连接器图、整车电路图以及电路维修指南。\x0d\\x0d\¥25.0¥7.5节省:¥17.5\x0d\\x0d\汽车电路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高职高专规划教材\x0d\\x0d\作者:娄云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9-1\x0d\\x0d\本书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之一,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本书分为汽车电路基础元件、汽车电路基本知识、汽车电路的识读、典型汽车主要电气系统电路分析、汽车电路常用诊修方法等5部分。汽车电路基础元件主要讲述高、低压电导线、汽车线束、CAN-BUS、插接器、印制电路板、熔断器盒和熔断器、开关和继电器、中央控制盒和电控单元;汽车电路基本知识主要讲述汽车电路图的种类、国内外汽车电路常用图形符号和汽车电路的特征分析;汽车电路的识读主要讲述汽车电路图中的接线端子分析、汽车电路的识读方法和简单汽车电路读图;\x0d\\x0d\¥20.0¥0.0节省:¥20.0\x0d\\x0d\丰田汽车电路图皇冠花冠\x0d\\x0d\作者:王运朋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日期:2000-5-1\x0d\\x0d\¥39.0¥0.0节省:¥39.0\x0d\\x0d\汽车电路识图(汽车维修电工专业用)/全国交通技工学校通用教材\x0d\\x0d\作者:崔淑丽编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6-1\x0d\\x0d\本书是全国交通技工学校通用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电路图用符号、汽车电路图的类型与绘制原则、典型汽车电路图识读共3章。本书作为全国交通技工学校汽车维修电工专业教学用书,亦可供汽车维修工、培训学校(班)学员阅读参考。\x0d\\x0d\¥16.0¥0.0节省:¥16.0\x0d\\x0d\汽车电路构成与阅读理解(汽车维修专项技能培训教材)\x0d\\x0d\作者:麻友良编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4-1\x0d\\x0d\本书主要介绍了汽车电路识图所需的电路及磁路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汽车电路的特点及相关规定、汽车电路图的类型、主要电器及电子控制装置的原理、典型电路分析及大众、雪铁龙、丰田及通用等车系电路图的特点等。本书是一本了解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和掌握汽车电路识图技巧的入门教材,适用于;已从事或准备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初学者,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职业技校学生学习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参考用书。\x0d\\x0d\¥25.0¥23.5节省:¥1.5\x0d\\x0d\怎样读汽车电路图/汽车使用与维修系列书\x0d\\x0d\作者:邵恩坡吴政清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1-1\x0d\\x0d\本书从汽车电路图的识读要领、方法和步骤出发,经精心收集、整理,挑选了400余幅常见国产、进口车型的汽车电路图,并根据其产地、车型的不同进行识读,可供汽车修理人员进行检测、维修、维护工作时选用。本书中每种车型都配有电路图阅读说明,介绍其电器元件的表示方法。导线颜色、图中字母、英文缩略同等代表的意义,及熔丝的位置等读图必备信息,并将整车电路图进行分解,根据其系统分类,层次清晰、易于查找,具有实用性、资料性、便查性等特点。全书共分为如下几部分:怎样识读汽车电路图、国产新型轿车电路图的识读、部\x0d\\x0d\¥35.0¥10.5节省:¥24.5\x0d\\x0d\汽车电路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x0d\\x0d\作者:董宏图廖苓平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5-1\x0d\\x0d\本书介绍了汽车电路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述了汽车电路图的识读、汽车主要电气系统的电路分析和汽车电路故障检修诊断方法。另外根据各汽车制造公司在电路设计特点和电路符号表示方法的不同,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美洲、日本、欧洲各主要车系的电路特点、表达方式及电路图的识读范例和实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为高等院校汽车运用和修理专业教材,可供有关汽车专业师生和从事汽车设计制造、汽车运输管理、汽车维修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汽车电工、修理工和驾驶员阅读参考。\x0d\\x0d\¥22.0¥6.6节省:¥15.4\x0d\\x0d\汽车电路读图-(第2版)\x0d\\x0d\作者:李春明双亚平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1-1\x0d\\x0d\本书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全书较系统地介绍了汽车电路分析基础和国内外主要汽车公司电路图的读法,包括汽车各主要电器元件的位置、读图规则与实例等内容。本书适合高职高专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以作为成人高等教育、汽车技术培训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使用。\x0d\\x0d\¥23.0¥19.3节省:¥3.7\x0d\\x0d\汽车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x0d\\x0d\作者:麻友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3-1\x0d\\x0d\本书以分析汽车电路为切入点,使读者在了解汽车电路结构与原理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检修。为使读者能比较容易地阅读与分析汽车电路,本书简要介绍了汽车电路的基本组成与特点、汽车电路的基础元器件及图形符号、汽车电路图表达方式与识图要点等,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大众、雪铁龙、丰田及通用等车系电路图的原理、特点及表达方法。在分析各典型电路以前,简要介绍各电路组成部件的功用及结构原理,以使读者不会对理解电路原理及电路故障检修感到困难。全书以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装置较为典型的电路\x0d\\x0d\¥43.0¥31.0节省:¥12.0

气囊做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汽车与障碍物碰撞后,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气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 安全气囊分布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在装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容器外部都印有Supplemental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简称SRS)的字样,直译成中文,应为“辅助可充气约束系统”。英文名称中强调了安全气囊是辅助性的设备,应该与安全带配合工作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可惜的是中文名称中忽略了这一点,容易给用户带来误解,以为仅靠安全气囊就能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其实,若不配合安全带使用的话,在某些情况下,安全气囊展开时会对乘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正驾驶位的气囊装在方向盘的中间位置,副驾驶位的安全气囊安装在正前方的平台内部,在意外发生的瞬间可以有效的保护驾驶员和副驾驶位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因为正面发生的猛烈碰撞会导致车辆前方大幅度的变形,而车内乘员会随着这股猛烈的惯性向前俯冲,造成跟车内构件的相互撞击,另外车内正驾驶位置的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防止在发生碰撞时方向盘顶到驾驶者的胸部,避免致命的伤害。  侧面气囊系统是保护汽车遭侧面碰撞以及车辆翻滚时乘员的安全一般安装于车门上,在车辆遭到侧面碰撞会导致车门严重变形,以至于无法开启车门,车内乘员被困于车内,侧面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来自侧面撞击导致的腰部,腹部,胸部外侧,以及胳膊的伤害,保证身体上肢的活动能力和逃生能力。  随着整车被动安全重要性的深入人心,在一些高档豪华车中出现了高达30几个气囊从颈部、膝部、甚至是在车顶的两侧会配有两条管状气囊,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有效的缓解来自车顶上方的下压力,配合侧面气帘能够有效的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部。膝盖部分的气囊位于前排驾驶座椅内,一旦打开能够有效保护后排乘客的腰下肢体部位,从而也能缓解来自正面碰撞的前冲力。  车外气囊系统又叫保险杠内藏式气囊。当汽车在正面碰撞行人时,气囊迅速向前张开和向两侧举升,托起被撞行人同时防止行人跌向两侧。目前车外气囊系统正处于研制阶段。

概述

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中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它的保护效果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有关安全气囊的第一个专利始于1958年。1970年就有厂家开始研制可以减轻碰撞事故中乘员伤害程度的安全气囊;20世纪80年代,汽车生产厂家开始逐渐装用安全气囊;进人90年代,安全气囊的装用量急剧上升;而进入新世纪以后,汽车上普遍都装有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简称SRS)是辅助安全系统,它通常是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出现。安全带与安全气囊是配套使用,没有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安全效果将要大打折扣。据调查,单独使用安全气囊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18%左右,单独使用安全带可使事故死亡率下降42%左右,而当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7%左右。由此可见,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事故的死亡率,安全气囊系统必然作为安全带的辅助系统出现。 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使乘员的身体不至于撞到方向盘、仪表板和风窗玻璃上,避免乘员发生二次碰撞;同时避免乘员在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安全气囊的保护原理是: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量以后,气囊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小剂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的身体与车内设备碰撞之前起到铺垫作用,减轻身体所受冲击力,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  安全气囊系统称为SRS,相对于安全带,安全气囊只是一个辅助保护设备。安全气囊是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工作时用无害的氦气填充。此系统由一个传感器激活,该传感器用于监视碰撞中汽车速度减小的程度。在碰撞发生的早期,安全气囊开始充气,安全充气大约需要0.03秒。安全气囊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充气十分重要,这能确保当乘客的身体被安全带束缚不动而头部仍然向前行进时,安全气囊能及时到位。在头部碰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气体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确保让人的身体部位缓慢地减速。由于安全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高达320公里/小时,碰撞时如果人的乘坐姿势不正确,将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如果前排装备了安全气囊,不要让6岁或140CM以下的儿童坐在前座,更不要将婴儿座椅安置在前乘客座。  安全最为重要 现场爆破的安全气囊是VOLVOS80的双段式前安全气囊,分为两段激活式,能够根据碰撞强度设定气囊的充气压力,更加人性化地保护驾驶者的人身安全。严重碰撞时,气囊迅速充气,压力最大;非严重碰撞时,气囊先充70%的气体,经过0.1秒的间隔后再充30%的气体,从而来减小充气压力,让人的头部与气囊更柔和地接触。VOLVOS80轿车配备有22个安全气囊,有前部先进的双段式安全气囊,安装在前乘客座上的保护乘客胸部的SIPS防侧撞气囊,还有保护侧面乘客头部的IC气帘等。 瑞典Volvo轿车以安全高质闻名于世,1959年VOLVO的工程师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至今已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正面撞车时,安全带是最重要的安全设施,但实际上在严重碰撞中它也只能避免头部受重伤。因为尽管有安全带,但在发生严重碰撞时人的上身还是会由于巨大的惯性而往前冲。所以安全带只有与气囊配合起来,才能使乘客在重大事故中得到最好的保护。 化学原理: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气体和水蒸气] 现代安全气囊系统由碰撞传感器、缓冲气囊、气体发生器及控制块(电脑)等组成。 3.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系统要求气体发生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30 ms左右)产生大量的气体充满气囊,产生的气体必须对人体无害,且不能温度太高,同时要求气体发生器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气体发生器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种型式。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压缩气体式和烟火式相结合的发生器,也是目前广泛应用一种气体发生器。 4.控制装置。一般集成在微计算机中。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电控装置接收多个传感器传来的车身不同位置的减速信号,经过反复不断的分析、比较、计算,决定是否发出点火信号。要求控制装置能够在复杂的碰撞情况下作出非常准确的判断,点火时刻也必须精确控制。 虽然安全气囊在结构上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作原理基本一致。汽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不断向控制装置发送速度变化(或加速度)信息,由控制装置(中央控制器)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如果所测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即真正发生了碰撞),则控制装置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或传感器直接控制点火,点火后发生爆炸反应,产生N2或将储气罐中压缩氢气释放出来充满碰撞气袋。乘员与气袋接触时,通过气袋上排气孔的阻尼吸收碰撞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安全气囊根据安装的位置及保护对象不同,主要分为: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气囊,装在方向盘内,防止驾驶员与转向盘、仪表板及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对前排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装在仪表板内,防止乘员与仪表板、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对后排乘员进行保护的气囊,一般安装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后部或头枕内部,防止乘员与前排座椅发生碰撞。由于后排乘员受到的伤害程度较轻,后座椅安全气囊一般只在高级轿车上使用。

文章标签: # 汽车 # 安全气囊 # x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