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对比 车型对比

汽车之家报价大全2023_汽车标志图片大全

tamo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懂车之道 一周新车快闻每周一期的《一周新车快闻》又和大家见面了,本周(2023年4月3日~4月9日)上市的有长安欧尚Z6 2.0T、2023款传祺GS4家族、2023款比亚迪e2、2023款秦PLUS EV冠军版、2023款揽境等,这里面是否有您关注的车型呢?一起来看看吧。新车上市一:长安欧尚Z6 2.0T车型4月3日,长安欧尚Z62.0T车型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2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2.79-1

汽车之家报价大全2023_汽车标志图片大全

懂车之道 一周新车快闻每周一期的《一周新车快闻》又和大家见面了,本周(2023年4月3日~4月9日)上市的有长安欧尚Z6 2.0T、2023款传祺GS4家族、2023款比亚迪e2、2023款秦PLUS EV冠军版、2023款揽境等,这里面是否有您关注的车型呢?一起来看看吧。

新车上市一:长安欧尚Z6 2.0T车型

4月3日,长安欧尚Z62.0T车型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2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2.79-13.79万元,尝鲜价12.09-13.09万元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蓝鲸2.0T发动机,最大功率233马力,峰值扭矩390N·m,传动系统将匹配爱信8AT变速箱,其0-100km/h加速时间为6.67秒,极速可达231km/h。

新车上市二:2023款传祺GS4家族

4月6日,2023款传祺GS4和2023款传祺GS4 PLUS正式上市,2023款传祺GS4共计推出2款车型,售价11.98-12.68万元。2023款传祺GS4 PLUS同样共推出2款车型,售价13.68-14.28万元。 动力方面,2023款传祺GS4 PLUS搭载广汽自主第三代研发2.0TGDI,作为钜浪动力平台一款高性能发动机,它能带来185kW的最大功率,390N·m的峰值扭矩,以及7.5秒的0-100km/h加速。

新车上市三:2023款比亚迪e2

4月6日,2023款比亚迪e2上市,新车共计推出2款车型,售价10.28-10.98万元,2023款e2搭载全新DiLink智能网联系统,为用户提供影音娱乐、智能导航等功能。全新的UI设计,目录层级清晰,操作简便。通过智能语音交互,驾驶者可以轻松完成对车辆的大部分控制功能。动力方面,2023款e2全系标配43.2kWh刀片电池,电机最大功率70千瓦,最大扭矩180牛·米,CLTC工况续航里程为405km,30%-80%快充30分钟。

新车上市四:2023款秦PLUS EV冠军版

4月7日,比亚迪秦PLUSEV 2023冠军版正式上市,共推出6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2.98-17.68万元。作为年度改款车型,新车将新增秦PLUS DM-i冠军版同款墨玉蓝车漆以及暖阳棕内饰,同时升级8.8英寸液晶仪表。升级e平台3.0核心技术后的秦PLUS EV 2023冠军版,搭载比亚迪最新的八合一电动力总成,更高效、更集成。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最大功率为150kW的永磁同步交流电机,最大扭矩为250牛·米,采用72kWh的刀片电池,CLTC续航里程610公里。官方公布其0-50km/h加速时间为3.8秒,电量由30%充至80%仅需半小时。

新车上市五:2023款揽境

日前,我们从官方获悉获,一汽-大众2023款揽境正式上市,新车提供两个排量6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9.99-39.99万元。揽境搭载了一台2.0T发动机,有两种输出,分别为186马力和220马力,峰值扭矩为320N·m和 350N·m,传动系统搭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V6车型则搭载2.5T发动机,最大功率输出299马力,峰值扭矩为500N·m,传动系统匹配也是7速双离合变速箱。此外,大众揽境还采用了四驱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通过性和稳定性,即使在复杂的路况下,也能确保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一周新车快闻》栏目作为《懂车之道》全新一档新车栏目,期望能为大家的阅读和了解最新新车带来更多帮助。(图/文:懂车之道 李玲 编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懂车之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作者:管宏业

一季度还没过去,不少汽车企业却有了一种大厦将倾、惶惶不安的感觉。

市场动荡之剧烈,全面竞争之内卷,都远超人们预期。当雪铁龙的旗舰轿车降到12万元,当日产的顶梁柱车型降到了7万元区间,人们明白,过去的时光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说特斯拉点燃了大降价的第一把火,那湖北车市则是火上浇油,实现了彻底燎原。几乎所有汽车品牌都撸袖子、掀桌子,事情开始朝着不受控的方向发展。

掀桌子没有赢家

惨烈的价格战后,无论品牌价值还是产品价格,几乎每个品牌都面临缩水,指导价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这场价格战会持续多长时间?或者说,各家企业还要失血多久?成为当下每个从业者最关心的话题。

在我看来,掀桌子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所谓大降价,当然不排除有些车企是拿着真金白银去掀桌子,但也有一些车企借势玩套路,更有一些企业则是为了从资本市场圈钱,掀桌子的出发点不同,持续时间也会不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基于国内汽车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由此可以大概判断持续时间。总而言之,当企业各自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者说,掀桌子也无法解决时,闹剧就会结束。

应该说,既然掀了桌子,各家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小。但效果究竟如何,现在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

根据乘联会数据,三月第二周全国乘用车销量为31万辆,环比第一周竟然下滑了4万辆。按理说进入3月后,价格战火焰是越烧越旺,消费也应该水涨船高。但从数据来看,持币待购的情绪却在加剧。车企持续失血,但消费者却在驻足观望,大降价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可以理解,大降价的初衷是牺牲短期利润保市场份额。但你降我降他也降时,市场就会出现买涨不买跌的悖论。涌入降价的产品越多,下单购买的决心就越不坚定。特别是存量市场时代,该买的人总是会买,不需要的人降价再多也难以刺激。

将视线放的更远,2023年在楼市阴晴不定,出口订单暴跌,地缘政治博弈升级的情况下,居民预期收入与消费信心都远谈不上乐观,大降价对车市的刺激作用被严重高估了。

僵持局面下,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没有赢家——一旦形成失序状态甚至是恶性竞争状态,受伤的就不仅是一家或几家企业,而是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伤害。

“非油即电”似是而非

价格战洗礼下,每个板块都在承压,但日子最不好过的,无疑于那些小型和紧凑型燃油车。

早在去年,油车颓势就已经非常明显。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大幅增长81.4%,实现了近240万辆新增量;相比之下,燃油车销量为1470万辆,相比上一年跌去了280万辆。

相比国内,欧洲上演了更加激进的一幕。今年2月14日,欧洲议会通过历史性决议,决定2035年完全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但决议存在不确定性,3月13日,德国、意大利等六个国家提出,反对欧盟的内燃机禁令。两派观点交锋非常激烈。

在国内,虽然没有出台类似决议,但围追堵截燃油车的声音正甚嚣尘上。有人说:开燃油车,难道只是为了闻汽油味。类似言论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听上去也算合理公正。

问题在于,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市场,燃油车都还有存在发展的相当必要性。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预期,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相比规划,这两年国内新能源车发展态势远超预期。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05.8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0%以上;动力电池产量达545GWh,约占全球动力电池产量的77.9%;今年1-2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到93.3万辆,同比增长20.8%,市场渗透率达到25.7%。

很显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全球市场中已经处于引领地位,从市场角度而言,在政策力推下,新能源车的上量和普及速度都远超预期。

发展快,并不意味着电车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取代油车,更不应该有“非油即电”、油电势不两立的误判。可预见的未来,电车具备大规模代替油车的实力,但并不是完全取代。我认为,未来相当时间内,油电并存仍将是相当一段时间内车市主旋律。

这源于以下三重判断。

首先是用户多元需要,道路造就汽车。

中国领土纵深广袤,消费层级多元多样,远不是欧盟任何一个单一国家可以比拟。或许可以这样类比,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落差、房价落差有多大,汽车消费的需求差异就有多大。

更不用说,从海南三亚北纬18度,到黑龙江漠河53度,中国陆地南北横跨5000公里,基于电车的物理特征,根本不可能在极寒天气下保证续航。对国内相当部分地域使用者来说,油车都是刚需。

其次,电车发展有上线,油点混合多种能源共存。

按照中汽协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预计销量有望超过900万辆。

很显然,今年新能源车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倘若以900万辆计,相比去年688万辆,增幅为30.8%。值得注意的,在电动汽车总量已经相当大的基础上,未来电动汽车增长率会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在去年26%的市场渗透率基础上,电车还将继续增长,但不可能无限扩张;基于中国多元消费需求,电车与油车很有可能达到60:40的平衡。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早已明确,深化“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搭建整车技术创新链。针对当下的电车热,今年初,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提出,2025年将出现动力电池产能周期性过剩现象。

正如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发平所说,过去单一动力、单一能源包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未来油电混合等多种能源动力共存、融合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

第三,基于产业链成熟度的考虑。

一方面,虽然当下能源车辆的产销数据可观,但对于车企而言,除特斯拉意外,普遍并未实现盈利。无论是资本圈钱造车,还是赔本赚吆喝买车,当下的新能源车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国内拥有超过4000万辆的庞大燃油车产能,以及更加复杂多元的供应链体系。无论是基于产业链健康还是产业工人安危角度考虑,都不适宜快速清退燃油车。

更不用说,如果做不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基于中国独特的以煤电占据绝对主导的能源供给形势来看,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为电动车提供干净的电,又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大声鼓噪“电车全面替代油车”的观点,不过是似是而非的伪命题。

油车电车都是汽车,二者存在竞争关系,但绝不是非此即彼。买燃油车绝不等同于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两个概念完全不同。虽然电车更多围绕智能化展开,而油车的智能化也在逐步进行中。

油车与电车是一种能源上的互补关系,而不是升级。刻意制造电车和油车的对立,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人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章标签: # 2023 # 新车 # 新能源